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6-12-20
    安全学
    化工过程开发中本质安全化设计策略
    田震
    2006, 16(12):  4. 
    摘要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质安全化设计是预防人为失误及设备失效、降低化工过程风险应优先采用的技术.在比较传统设计方法与本质安全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化工过程开发各阶段实现本质安全的机会,认为在开发初期,实施本质安全化的成本低,难度小;通过分析可行性研究、工艺研究、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工程设计等阶段本质安全化设计的影响因素、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探索化工过程开发中本质安全化设计策略,提出了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设计流程.通过工艺过程本质安全设计、工艺流程的简化和优化、不同设计方案的本质安全度评估等措施,可提高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水平.
    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代宝乾,汪彤,蒋玉琨,丁辉
    2006, 16(12):  9. 
    摘要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地铁运营系统的特点、运营模式、系统故障模式,并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原则,从系统外部因素、系统指挥因素、设备设施因素、运营管理因素4个方面,确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典型实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证明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地铁安全综合评价的可行性.通过地铁运营系统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对正确评价地铁系统运营安全现状,修正偏差,提高地铁系统安全总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侵犯驾驶行为研究
    丁靖艳
    2006, 16(12):  15. 
    摘要 ( 2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构建了能揭示驾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得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知觉行为可控性等心理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驾驶员实施侵犯驾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从态度改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
    截齿截割煤体变形破坏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王春华,桑盛远,赵杨峰,李贵轩
    2006, 16(12):  19. 
    摘要 ( 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应变软化的模型,使用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e)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截齿截割作用下煤体变形破坏过程;分析各种工况下不同参数对煤体塑性区、最大位移、最大主应力、最大剪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截割力与塑性区大小成正比,位移、剪应力、主应力随截割力增大而增大;截深与塑性区大小成反比;截割角度与塑性区面积关系密切,试验用煤体最佳截割角度为5°左右;截割速度增加,塑性区面积减小;通过分析截割动态过程,得到位移矢量图及剪应变等值线图,发现截割过程中煤体的破坏是拉、剪联合作用的结果,以剪破坏为主.
    趋势面拟合法在煤矿瓦斯地质变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瑞林,李东印,李小军
    2006, 16(12):  25. 
    摘要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瓦斯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将反映煤层瓦斯基本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看做是与其赋存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连续函数.结合趋势面拟合及其模型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得出了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井田范围内瓦斯含量的变化及分布与其位置坐标的对应数值关系,依据该数值关系可对矿井深部采场和未开采区域实施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瓦斯预测.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瓦斯地质变量分析.
    马家沟矿煤与瓦斯动力现象机理研究
    齐黎明,林柏泉,支晓伟
    2006, 16(12):  30. 
    摘要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家沟矿煤与瓦斯动力现象严重威胁着该矿的安全生产,掌握其机理意义重大.笔者在统计并分析该矿煤与瓦斯动力现象的基础上,以上山掘进和石门揭煤为例,根据煤与瓦斯动力现象发生后遗留的典型孔洞形状,采用RFPA-Flow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反演出了该矿动力现象发生的地质条件及过程,得出了马家沟矿煤与瓦斯动力现象机理,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出了在动力现象前后掘进头前方煤体内地应力、瓦斯压力分布状况及卸压区宽度变化规律.
    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
    李健,杨立中,赵道亮,朱艺
    2006, 16(12):  35. 
    摘要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提出了紧急疏散中狭义和广义信息传播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计算机模型.狭义信息,即能被人员本身接受和作出反应可感知的信号,它的产生和传递对疏散过程有直观而显著的影响.而广义信息则是其进一步延伸,包括了疏散过程中各种具体行为和作用结果.为了更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疏散过程中人员行为,使用的模型引入了狭义的信息传播原理.该模型由4个子系统构成,即人员模型、信号模型、建筑模型和特殊场景模型,较为充分地考虑了火灾疏散中的关键因素.运用该模型不但可以对疏散中的人员特殊行为进行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实际工程(如地铁站、体育场馆、教学楼、医院等高风险场所)进行疏散安全论证提供帮助.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
    张进春,吴超,侯锦秀
    2006, 16(12):  40. 
    摘要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工程项目风险产生机理,认为工程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压力在工程项目当前状态施压后,工程项目的承压部分做出的恶化反应趋势是造成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该方法综合考查工程项目进行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项目当前状态和项目承压部分在压力下的反应趋势进行风险辨识;完善了项目风险确定的表述,认为项目风险事件的确定应由项目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和项目状态变动两个方面确定;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表.通过在某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中的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对用近因原则处理工伤认定的思考
    马灿
    2006, 16(12):  46. 
    摘要 ( 2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因原则是商业保险中用于区分保险责任和非保险责任的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工作原则,工伤认定是确认是否进行工伤保险金给付的前提.针对目前中国工伤认定相关法律不健全的现状,笔者首次提出在工伤认定有关规定的列举法空白处,使用近因原则的建议.有益于完善工伤认定工作.通过分析我国工伤认定有关规定的历史沿革与现行做法,指出现行工伤认定规定不合理之处,如列举未尽的弹性处理不利于员工、严苛的免责条款不利于雇主、雇员野蛮操作零成本降低社会福利,应用近因原则处理过劳死、未经归类的职业病两个案例,弥补现行工伤认定立法缺陷,实践证明,工伤认定中使用近因原则是可行的、合理的、实用的.
    道路交通安全和谐管理新模式
    刘清君,谭健妹,邹小梅
    2006, 16(12):  51. 
    摘要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我国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交通安全和谐管理理念,建立了交通安全和则、谐则体系及和谐互耦的基本管理架构,讨论了交通安全和谐的运作机制及相应的系统.在政策立法、控制手段、管理手段等方面,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的和则、谐则体系及其耦合机制, 通过双规则耦合互动,实现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期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运输系统的效能,达到使人、车、路三者和谐发展.
    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陈荣庆,佟瑞鹏
    2006, 16(12):  55. 
    摘要 ( 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企业生产事故管理体系结构,从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故恢复4个阶段入手,阐述了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总体思路,将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分为准备和编写两个阶段,能够达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体系化的基本要求.笔者提出由企业生产事故的一个基本预案加上应急功能程序和支持附件组成的应急预案的结构模式,提出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工作要点.
    传统中医学理论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李宣东
    2006, 16(12):  61. 
    摘要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将传统中医学理论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相结合,在事故致因、事故预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借鉴中医的预防思想、整体观念、五行学说、辨证施治等理论方法,分析研究指出: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如同人体得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入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本身;要从研究企业自身的影响安全生产诸要素之间的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加强事故预防工作,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辨证分析事故原因,加大企业生产安全的精神和物质保障,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近十年中国民航事故及事故征候的统计分析
    霍志勤,罗帆
    2006, 16(12):  65. 
    摘要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996-2005年我国民航发生的32起事故及1 147起事故征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的万架次率及万时率均呈下降态势,机组、机械和机务原因是我国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的主要原因,事故征候的主要类型是鸟击、空中停车、偏出/冲出跑道/场外接地,事故征候发生阶段依次为巡航、起飞、着陆、爬升和进近.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寻找事故和事故征候成因和规律.明确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的预警和预控对策.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孙斌
    2006, 16(12):  72. 
    摘要 ( 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学校突发事件的定义,针对目前学校安全的严峻形势和现状,分析了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基于应急管理理论,剖析我国学校突发事件特点.通过对学校安全应急管理体制系统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必须构建统一的学校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效能,完善应急预警.最后,提出加强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有必要建立学校安全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完善我国学校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学校安全应急管理体制.
    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
    许正权,宋学锋,李敏莉
    2006, 16(12):  79. 
    摘要 ( 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国内本质安全化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两类系统本质安全化实现路径的差异性:①技术系统本质安全性等于构成要素的本质安全性乘积,只要保证要素本质安全化,系统也趋于本质安全化;②社会技术系统关键要素是智能体,从根本上无法达到本质安全化,但智能体自身具有一定容错性和自组织性,在相对可靠条件下,需要通过和谐交互机制使系统而获得本质安全化.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交互式安全管理理论的本质安全化管理研究基本思路:基于3层次和谐交互机制的本质安全化动态演化机制;并对系统本质安全化进行了量化;给出判定系统能否实现本质安全化条件以及本质安全化管理的基本函数关系;得出了系统本质安全化是系统安全性极限的结论.
    安全工程
    瓦斯对煤尘爆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司荣军,王春秋
    2006, 16(12):  86. 
    摘要 ( 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瓦斯的存在对煤尘爆炸特性的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结果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差距,因此,通过不同浓度瓦斯与煤尘共存条件下爆炸实验研究,得出了矿井瓦斯对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下限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等爆炸特性影响的规律即瓦斯对煤尘最低着火温度影响不大;瓦斯可使煤尘的最小点火能量减小,尤其是对难于点燃的煤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浓度随瓦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混合物的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由于瓦斯的存在而增强,而最大爆炸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同时研究了瓦斯对无爆炸性煤尘的影响.实验研究的结论对于现场防止煤尘爆炸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化学放热系统热爆炸潜在危险性评价
    刘秀玉,蒋军成
    2006, 16(12):  92. 
    摘要 ( 1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讨论化学放热系统的热稳定性和临界条件,用化学反应物无消耗的假设推导化学放热系统热失控(热爆炸)时的动力学参数临界值,得到热失控的判据、临界点火温度和熄火温度.提出用系统安全指数概念来评价放热反应系统发生热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分析化学放热系统的平衡域.用硝酸甲酯分解爆炸实例,说明如何利用安全指数对具有热爆炸可能性的系统的潜在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硝酸甲胺反应过程的安全性研究
    陈利平,蔡刘霖,彭金华,陈网桦
    2006, 16(12):  97. 
    摘要 ( 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反应量热仪(RC1e)对硝酸溶液与一甲胺溶液在反应过程中的热安定性进行初步研究,分别测试不同反应温度、加料速度和初始硝酸浓度下反应的放热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中和过程反应迅速,在室温就能进行;与反应温度、加料速度相比,起始硝酸浓度对反应安全性影响最大,且硝酸浓度越高,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的完全程度也越高.实验还表明:RC1e是研究反应过程中热安定性情况的有效工具,能通过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体现反应速率,所得结果对硝酸甲胺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液化气球罐应力腐蚀开裂试验研究
    孔凡玉,巩建鸣,王勤生
    2006, 16(12):  103. 
    摘要 ( 1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炼制进口高硫原油,在炼油球罐检验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内表面应力腐蚀裂纹.对球罐应力腐蚀开裂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液化石油气球罐的安全性出发,采用线弹性断裂力学方法,针对16MnR和SPV50Q球罐所用钢材,在分析湿硫化氢环境下应力腐蚀开裂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WOL预裂纹试样的应力腐蚀开裂试验,对不同球罐所用钢材、不同硫化氢浓度、不同焊接状态条件下的应力腐蚀开裂进行研究,并对设备所采用的材料、所处的介质浓度、材料的热处理状况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止对策.该方法也适用于液化石油气球罐应力腐蚀开裂,以预测事故的发生.
    乙炔干燥变温吸附装置安全性分析与燃爆事故预防对策
    姜春明,姜巍巍,李奇,黄贤滨,李俊杰
    2006, 16(12):  109. 
    摘要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乙炔变温吸附装置的燃爆事故问题,采用HAZOP方法对该装置进行安全性分析,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指出装置发生燃爆事故的可能性;又将该装置可能发生的燃爆事故作为顶上事件,利用FTA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了装置发生燃爆事故的可能原因,制定了预防发生燃爆事故的对策.通过将HAZOP和FTA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有效地识别出乙炔装置存在的隐患,降低了装置操作的危险性,预防了燃爆事故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安全管理工程
    构建科技创安系统加强监狱安全防范
    汪光华
    2006, 16(12):  123. 
    摘要 ( 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快现代监狱"多媒体、数字化、全方位创安"建设,是提高现代监狱监管改造服刑人员工作、构建现代文明监狱的重要标志.监狱"科技创安"系统的建设应能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联动报警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电子巡更技术等现代安全防范科学技术手段,并借助局域网技术平台来提高监狱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预防服刑人员斗殴、自残、自杀、越狱、袭警等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准确地掌控和调阅监狱暴力现场、越狱行为等信息资料,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是变传统教育改造和管理服刑人员方法为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进行管理的重要举措.
    安全评价单元及其划分的有效性分析
    沈立
    2006, 16(12):  130. 
    摘要 ( 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全评价单元正确划分的目的是为了简化评价工作又避免评价漏项;也是为了提高不同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准确性;更是为了得出单元危险度的比较概念,突出评价对象的系统危害特征,同时不夸大整体危险性.从而提高评价精确度,以合理估算安全投入,以及强化对策措施的针对性.笔者围绕评价单元确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促进安全评价技术研究交流,以提高该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铜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安全评价
    李娟娟,马金涛,楚秀娟,王少博,吴珩,王兆红
    2006, 16(12):  135. 
    摘要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炼铜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对人为污染行为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且两种方法可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评价中采用地球化学背景值和浙江省土壤背景值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背景值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在分级上没有明显差异.土壤中Cd,Cu,Pb,Zn重金属元素显著富集,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Cr,Ni元素均处于零级别污染.厂区周围土壤受冶炼活动的影响,一些易于富集的重金属长期累积,其污染程度比远离厂区的未污染区域高出几十倍.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研究与思考
    郑波,张建明,马小杰
    2006, 16(12):  140. 
    摘要 ( 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青藏铁路路堤、路堑过渡带冻土路基分层沉降变形现场监测资料,笔者分析了路基变形的来源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路堑段,路基沉降变形主要来源于路基换填土层的固结变形;零填段,路基沉降变形主要来源于路基基底以下至原冻土上限之间活动层的压密变形;路堤段,路基沉降变形主要来源于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在较高附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压缩及蠕变变形,该变形在目前尚无明显衰减趋势,且相同时期各层沉降量明显比路堑段及零填段大,必须引起注意;最后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系统开展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基变形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