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ISSN 1003-3033 CN 11-2865/X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栏目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规范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与分级研究
曹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18-2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3
摘要
(
271
)
PDF
(1517KB)(
117
)
可视化
为促进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工作,首先,通过分析当前海洋石油安全事故法规、标准、指南等文献,进一步明确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定义,细化事故分类与分级;然后,对比分析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国内不同行业、“三桶油”企业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等在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与分级的规定或做法;最后,阐释海洋石油安全事故范围和定义,并分类分级,说明其含义或适用情形。结果表明:在应急管理部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基础上,将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扩充为8个大类39个小类;在国务院事故等级划分基础上,将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为6个等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建设及内容体系研究
董陇军, 王加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1-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1
摘要
(
220
)
PDF
(1602KB)(
100
)
可视化
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针对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存在的不足,开展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与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建设。首先,根据人机工程学发展进程,基于信息化视角,提出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并分析其学科内涵与属性;其次,分析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基础、学科任务、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最后,针对未来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面临的挑战,讨论未来的研究任务与应用前景。通过分析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几个学科基本问题可知: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较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知识生产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路径
*
谭爽, 许明欣, 王泽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1
摘要
(
176
)
PDF
(1987KB)(
7
)
可视化
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创新度不足、知识转化率有限的三重困境,需要完成“朝向人才培养的应急管理知识直接再生产”“朝向科学研究的应急管理知识扩大再生产”和“朝向社会服务的应急管理知识转化再生产”的三大使命,并从做好应急管理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急管理科研协同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社会服务能力4条路径入手,提升学科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30年的整体画像
李杰, 刘娇, 梁绪树, 钱金鑫, 郝立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9-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2
摘要
(
146
)
PDF
(7843KB)(
79
)
可视化
为明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SSJ)30年的发展态势,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中采集8 894 篇CSSJ的文献,并使用文献分析工具(BAT)清洗和预处理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CSSJ的产出与下载趋势、整体影响分布、产出的主要省级区域、机构和作者、研究主题热点与方法以及高被引论文。结果表明:CSSJ自创刊以来,载文量和下载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的分布都展现出CSSJ的高影响力;形成以北京、江苏及湖南等为代表的安全科学高产区域,高产机构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中南大学;CSSJ的作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合著型论文已经成为CSSJ论文的主要形式。30年来的高产学者包含吴超、傅贵及陈国华等;CSSJ在不断发展中形成6大主题群,包括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全工程模拟与试验、安全与风险评价、交通安全、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以及安全预测。数值模拟、层次分析法(AHP)、神经网络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是CSSJ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疫情影响下国际体育赛事外溢风险情景推演分析
方丹辉, 徐思敏, 徐弘倩, 徐苗, 胡紫瑶, 周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4
): 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4.001
摘要
(
144
)
PDF
(1738KB)(
24
)
可视化
为提高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背景下国际体育赛事风险防控能力,梳理疫情发生以来23场国际体育赛事的案例数据,构建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风险源的演化网络模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出入度、子网节点数、最短路径和平均路径对演化网络模型开展风险分析,找出关键风险事件节点,提出预防措施;通过分析风险链的成灾机制与类型,进一步找出关键风险链,提出断链减灾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举办地疫情严峻和病毒传播风险上升是演化网络的关键节点;政治关系-舆论循环链破坏性最大,需要推进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赛事正面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我国安全软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
*
罗云, 裴晶晶, 许铭, 王梦瑶, 夏心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1
): 1-1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1
摘要
(
124
)
PDF
(5103KB)(
3
)
可视化
为准确梳理我国安全软科学进展,以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安全科学技术(620)一级学科体系中的软科学分支学科为范畴,论证安全软科学的价值作用及其要素贡献率;从历史与历程、演进与现状、趋势与挑战3个层面以及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学科范畴、体制法制、监管治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多维度和多视角进行归纳、评论和综述;分析探讨未来安全软科学在理论创新、智慧安全、安全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安全软科学要素对系统安全具有较大比例的贡献作用,全社会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安全软科学的重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学、安全文化、安全法学等学科研究成熟度相对较高,安全史学、安全经济学、安全伦理学、安全哲学研究成熟度较低;智慧安全、智慧应急、本质安全、安全脆弱性、安全领导力、党政同责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文献计量分析
*
张鸿莹, 孙宁昊, 王袆, 佟瑞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16-2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3
摘要
(
117
)
PDF
(3245KB)(
6
)
可视化
为系统把握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领域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经过2次检索得到2011—2020年10年间的文献,统计分析发文量,使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研究热点是成因和对策,重点研究对象为体育教师、青年教师、英语教师和女教师;通过内容分析发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均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存在消极影响;从社会、学校、个人3个层面有效干预可改善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因素及干预方式综述
*
乔洁, 徐鑫, 刘传攀, 赵俊玮, 刘永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34-4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6
摘要
(
114
)
PDF
(1628KB)(
3
)
可视化
为探究外部干预对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作用效果,梳理不同理论描述驾驶人危险感知过程,并总结驾驶人危险感知行为机制;然后,从危险感知行为要素出发,分析驾驶风格、驾驶经验、交通环境、驾驶状态对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其次,介绍5种危险感知能力干预方式的研究成果,归纳各方式特点;最后,从干预效果持续性、评价指标、迁移效应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有必要搭建我国典型的交通危险场景数据库,并设计标准的危险感知能力测试体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提高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测试的影响力,提升我国驾驶人整体危险感知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探索
*
谭朝阳, 方静, 薛伟, 邬长城, 白文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10-1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2
摘要
(
112
)
PDF
(1732KB)(
7
)
可视化
为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增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数据。指出实践教学在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并实施增加综合实验比例、组织课程设计规划教材编写、采取校企双赢模式共建实习基地、构建“双实操,一参观”过程控制实习模式等 4项改革措施。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各实践环节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山地城市多车道交织区驾驶人心理负荷研究
张雪榆, 潘存书, 林伟, 徐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25-3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4
摘要
(
109
)
PDF
(4260KB)(
147
)
可视化
为明确驾驶人在城市道路多车道交织区路段行驶时的减速行为特性及其与驾驶心理负荷间的相关性,开展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心电信号和车辆运行参数等数据,将驾驶人按不同的换道状态分为2种类型,分析驾驶人心率变化特性与减速特征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交织区段内,非干扰状态下驾驶人心理负荷较干扰状态整体明显增大,但后者心理波动更频繁;女性驾驶人驶入交织区段时较男性驾驶人更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负荷;在干扰与非干扰状态下,驾驶人心率增长率均表现出与最大减速度之间偏相关性较高,即最大减速度对驾驶人心率增长率的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PDCS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
*
李昊, 郝均卫 工程师, 李文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22-2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4
摘要
(
98
)
PDF
(2673KB)(
5
)
可视化
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隐患治理能力,首先,提出一种防范、控制、执行、整顿(PCDS)安全管理模式,并根据该理论模式,创建冀中能源“8341+”安全管理体系;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发安全管理体系云+边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可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处理,实现智能化判断与控制;最后,以冀中能源集团的实践应用为例,验证分析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PDCS安全管理模式可以综合量化煤矿安全管理情况,并及时反映出安全执行情况、变化情况、发展趋势及重点问题,为决策辅助提供数字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推理模型
*
鲁义, 伍江乐, 邵淑珍, 施式亮, 周荣义, 王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174-18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24
摘要
(
96
)
PDF
(2687KB)(
27
)
可视化
为精准预测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首先统计2015—2020年国内1 727例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数据,构建以事故影响因素、事故类型、事故应急处理时间及伤亡程度为主要节点的贝叶斯网络(BN)结构;然后在Netica中建立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推理模型,根据平均绝对误差(MAE)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正向因果推理和反向诊断推理观察目标节点各变量的后验概率变化,探究在设定条件下的事故发展趋势和事故演变过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在设定条件下有效进行事故推理预测,通过正向因果推理得出,中午时段,最易发生的事故是因追尾或罐体泄漏而引发的泄漏事故;结合反向诊断推理得出,运载量小于30 t是易燃液体泄漏事故可在0~3 h内处置完成的显著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考虑群组行为的楼梯瓶颈处行人流模拟
*
曹淑超, 席鑫, 倪璟煜, 姚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28-33.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5
摘要
(
94
)
PDF
(2622KB)(
9
)
可视化
为探究楼梯瓶颈处群组行为对行人流通行效率的影响,基于校园内的观测试验获取群组运动参数,采用Anylogic仿真平台建立考虑群组行为特征的楼梯瓶颈处人员运动模型,根据不同的群组运动参数、楼梯几何参数和障碍物布置方式对行人流通行时间与密度分布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群组比例和群组规模均会延长行人流通行时间,增加通行过程中的拥堵持续时间;在链状构型下,群组通行效率较高,而并排构型对人员通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有群组和无群组情况下,楼梯位置变化会产生相反的通行效果;平行放置障碍物可以有效降低人群密度,提高群组行人流的通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预警模型
*
石娟, 常丁懿, 郑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1
): 27-33.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4
摘要
(
87
)
PDF
(1478KB)(
4
)
可视化
为减少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采用事故统计分析、文献分析、质性访谈方法获取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组织、个人、外在环境、设备4个方面建立不安全行为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原理,将预警指标作为网络输入,不安全行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4种状态作为网络输出,进而设计编制预警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反复训练学习,最终构建出“23-9-4”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结果表明:该预警模型预警能力较强,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状态,从而可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事故致因“2-4”模型的内涵解析及第6版的研究
*
傅贵, 陈奕燃, 许素睿, 陈萍, 袁晨辉, 吴亚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1
): 12-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2
摘要
(
81
)
PDF
(1841KB)(
8
)
可视化
为使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在追溯事故原因和制定事故预防对策时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有必要对24Model的内涵进行科学解析。通过文献分析和对比研究,阐述24Model的逻辑结构、原因模块的科学内涵、主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4Model的主要理论基础,一是HEINRICH、BIRD等提出与改进的多米诺骨牌系列模型,二是REASON提出、SHAPPELL等具体化的瑞士奶酪系列模型和人因分类系统,三是STEWART提出的卓越安全管理模型;静态24Model的逻辑结构以因果关系建立,它属于因果顺序类事故致因模型;静态24Model中事故的直接、间接、根源、根本原因的含义可以从上述3大类事故致因模型、管理体系标准和安全文化的定义中找到根据;动态24Model靠行为演化关系建立逻辑结构,其充分表达自身的系统性、动态性、非线性,并且依靠组织行为即影响行为、个体行为即操作行为,构成一个行为演化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基于累积接尘量的尘肺病风险评估方法
*
张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200-20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27
摘要
(
80
)
PDF
(1763KB)(
4
)
可视化
为了降低不同接尘经历劳动者的尘肺病风险,提出一种尘肺病风险评估方法。先进行粉尘种类识别、工作场所粉尘接触评估、劳动者累积接尘量评估,并确定粉尘与尘肺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而将劳动者累积患病率的现值和增量值作为尘肺病风险评估指标,评估劳动者当前尘肺病风险、继续接尘后尘肺病风险、尘肺病风险增量、尘肺病风险增长率;最后以15名采煤工人为例,运用该评估方法评估其尘肺病风险。结果表明:该方法直观、有效;劳动者患尘肺病的风险随着累积接尘量增加而单调增加;累积接尘量越少,防尘干预降低尘肺病相对风险的效果越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模型与干预效果分析
*
张明媛, 徐琴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 (
12
): 1-9. DOI: 10.16265/j.cnki.issn 1003-3033.2021.12.001
摘要
(
79
)
PDF
(3340KB)(
5
)
可视化
为更有针对性地干预施工现场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以SIR模型为基本原型,构建适用于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模型(SIR-C),探究不安全行为的传播特征与干预效果;设计问卷,分析安全教育、惩罚措施、关键人物以及工作任务的不方便程度对传播各阶段的影响,并模拟不同的干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SIR-C能客观反映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在行为传播过程的效仿、恢复、遗忘3个阶段的干预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分别是关键人物、安全教育和任务的不方便程度;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具有不同的干预效果,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效果更明显;对单一阶段的干预,恢复阶段干预的效果较明显;并且组合干预效果比单一干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化工运行装置HAZOP的过程偏差联合分析法
高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3
): 98-10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13
摘要
(
79
)
PDF
(1604KB)(
22
)
可视化
为提升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在化工运行装置中的应用效果,并加以改进,结合现代大型化工装置10年来HAZOP实践经验,提出联合分析方法。首先,研究工艺过程参与者行为因素,建立过程风险关注度模型;然后,提出工艺偏差漏斗,利用数学模型筛选出全系统可能的偏差趋势和风险因素,经过人工进一步确认后列入HAZOP分析重点;最后,综合各专业资源输出HAZOP报告,进而形成人机互补和层层筛选的方法集合。结果表明:联合分析方法可提高HAZOP的可持续性,提升化工运行装置风险辨识的准确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以南疆为例的区域暴恐袭击风险评估
*
黄杰, 张显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192-19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26
摘要
(
72
)
PDF
(2278KB)(
3
)
可视化
为探寻暴恐袭击高风险区域,推进公共安全精细化管理,以南疆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化社会经济数据、遥感数据和兴趣点 (POI) 数据等多源地理空间数据,从暴恐分子出现可能性、暴恐袭击目标选择偏好和暴恐袭击后果3个方面建立暴恐袭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AHP)-Entropy、聚类分区等确定地理空间指标权重,最终得到南疆地区30″×30″(约1 km×1 km)细粒度的暴恐袭击风险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暴恐袭击高风险以上网格主要位于喀什、和田及阿克苏地区的部分市区和县城,与暴恐袭击历史事件的分布较一致,证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基于热爆炸理论的煤燃点确定及动力学分析
*
陈晓坤, 王晨熹, 翟小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
2
): 59-6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9
摘要
(
72
)
PDF
(2134KB)(
6
)
可视化
为准确判断煤燃点,提高煤自燃灾害防治能力,依据热爆炸理论,结合煤自燃过程放热曲线,将煤自燃升温过程中微分热流曲线上第1处极小值点作为煤的燃点,计算煤着火前后放热过程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升温速率增加,煤自燃反应放热过程逐渐向高温区域移动,煤燃点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减小;同一升温速率下燃点之后煤的活化能增大;燃点之前的煤氧反应级数为1.5,燃点后降低为1;燃点后的煤氧燃烧更加充分,煤自燃更加难以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