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与分级研究
    曹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3): 18-2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3
    摘要1090)   HTML53)    PDF(pc) (1517KB)(270)    收藏

    为促进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工作,首先,通过分析当前海洋石油安全事故法规、标准、指南等文献,进一步明确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定义,细化事故分类与分级;然后,对比分析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国内不同行业、“三桶油”企业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等在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与分级的规定或做法;最后,阐释海洋石油安全事故范围和定义,并分类分级,说明其含义或适用情形。结果表明:在应急管理部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类基础上,将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扩充为8个大类39个小类;在国务院事故等级划分基础上,将我国海洋石油安全事故分为6个等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L-B"人机事故模型构建及应用*
    董陇军, 郑如剑, 邓思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8): 1-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8.2125
    摘要582)   HTML2)    PDF(pc) (2101KB)(14)    收藏

    为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深入开展以人失误为主、机故障为次的事故研究。基于劳伦斯事故模型(L)、行为安全"2-4"模型(B)、轨迹交叉理论、事故的累积效应理论,并结合安全人机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构建"L-B"人机事故模型,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事故模型包括作业阶段、隐患阶段、触发阶段、发生阶段、应急阶段、平息阶段和恢复阶段7阶段,从多角度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阐明从生产活动开始到事故发生之后各时期的事故发展特征,对企业制定安全措施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30年的整体画像
    李杰, 刘娇, 梁绪树, 钱金鑫, 郝立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3): 9-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2
    摘要569)   HTML18)    PDF(pc) (7843KB)(134)    收藏

    为明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SSJ)30年的发展态势,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中采集8 894 篇CSSJ的文献,并使用文献分析工具(BAT)清洗和预处理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CSSJ的产出与下载趋势、整体影响分布、产出的主要省级区域、机构和作者、研究主题热点与方法以及高被引论文。结果表明:CSSJ自创刊以来,载文量和下载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的分布都展现出CSSJ的高影响力;形成以北京、江苏及湖南等为代表的安全科学高产区域,高产机构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中南大学;CSSJ的作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合著型论文已经成为CSSJ论文的主要形式。30年来的高产学者包含吴超、傅贵及陈国华等;CSSJ在不断发展中形成6大主题群,包括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全工程模拟与试验、安全与风险评价、交通安全、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以及安全预测。数值模拟、层次分析法(AHP)、神经网络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是CSSJ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建设及内容体系研究
    董陇军, 王加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3): 1-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01
    摘要539)   HTML28)    PDF(pc) (1602KB)(270)    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针对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与方法存在的不足,开展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与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建设。首先,根据人机工程学发展进程,基于信息化视角,提出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并分析其学科内涵与属性;其次,分析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学科基础、学科任务、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最后,针对未来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面临的挑战,讨论未来的研究任务与应用前景。通过分析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几个学科基本问题可知:智能安全人机工程学较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更具实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走向精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方法发展综述
    刘奕, 钱静, 范维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9): 1-1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9.2742
    摘要465)   HTML5)    PDF(pc) (1855KB)(35)    收藏

    为提升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通过系统的文献调查,梳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脉络,阐述支撑量化和精准风险分析的技术、方法、模型和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现有风险分析技术手段在量化复杂突发事件和巨灾时面临的困难。结果表明:未来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利用多种感知监测、大数据和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优化各类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化模型方法;发展数据+模型+计算的突发事件风险计算方法;发展精准风险计算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我国安全软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
    罗云, 裴晶晶, 许铭, 王梦瑶, 夏心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1): 1-1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1
    摘要446)   HTML22)    PDF(pc) (5103KB)(239)    收藏

    为准确梳理我国安全软科学进展,以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安全科学技术(620)一级学科体系中的软科学分支学科为范畴,论证安全软科学的价值作用及其要素贡献率;从历史与历程、演进与现状、趋势与挑战3个层面以及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学科范畴、体制法制、监管治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多维度和多视角进行归纳、评论和综述;分析探讨未来安全软科学在理论创新、智慧安全、安全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安全软科学要素对系统安全具有较大比例的贡献作用,全社会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安全软科学的重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学、安全文化、安全法学等学科研究成熟度相对较高,安全史学、安全经济学、安全伦理学、安全哲学研究成熟度较低;智慧安全、智慧应急、本质安全、安全脆弱性、安全领导力、党政同责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知识生产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路径
    谭爽, 许明欣, 王泽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2): 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1
    摘要409)   HTML7)    PDF(pc) (1987KB)(68)    收藏

    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创新度不足、知识转化率有限的三重困境,需要完成“朝向人才培养的应急管理知识直接再生产”“朝向科学研究的应急管理知识扩大再生产”和“朝向社会服务的应急管理知识转化再生产”的三大使命,并从做好应急管理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急管理科研协同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社会服务能力4条路径入手,提升学科建设成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因素及干预方式综述
    乔洁, 徐鑫, 刘传攀, 赵俊玮, 刘永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2): 34-4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2.006
    摘要385)   HTML12)    PDF(pc) (1627KB)(60)    收藏

    为探究外部干预对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作用效果,梳理不同理论描述驾驶人危险感知过程,并总结驾驶人危险感知行为机制;然后,从危险感知行为要素出发,分析驾驶风格、驾驶经验、交通环境、驾驶状态对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其次,介绍5种危险感知能力干预方式的研究成果,归纳各方式特点;最后,从干预效果持续性、评价指标、迁移效应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有必要搭建我国典型的交通危险场景数据库,并设计标准的危险感知能力测试体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提高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测试的影响力,提升我国驾驶人整体危险感知能力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我国2005—2020年粉尘爆炸事故统计分析*
    陈刚, 张晓蕾, 徐帅, 苗永春, 杨文涛, 高进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8): 76-83.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8.0812
    摘要369)   HTML10)    PDF(pc) (6949KB)(68)    收藏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粉尘防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统计2005—2020年国内67起粉尘爆炸事故案例发生的年份、地区、粉尘类型和企业规模,分析事故原因、环节和后果,并提出工作建议。结果表明:金属、煤炭、粮食和木材粉尘是导致爆炸最主要的4种粉尘类型,大中型企业发生的粉尘爆炸事故数量较少,但后果较为严重;导致粉尘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人员违规操作、通风除尘设施设置不完善、设备设施安全设计存在缺陷、其他安全事故导致;金属抛光车间、除尘系统、地下矿井和粉尘干燥塔等是重点预防粉尘爆炸的生产场所;粉尘爆炸事故导致死亡10人以上的粉尘类型为煤尘、金属粉尘和粮食粉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高校安全学科“两线一格”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析
    佟瑞鹏, 王露露, 尘兴邦, 王乐瑶, 安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10): 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10.0614
    摘要361)   HTML3)    PDF(pc) (1646KB)(15)    收藏

    为有效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简称安全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学科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研究安全学科课程思政内涵及育人模式。首先,辨析安全学科课程思政含义与特殊性;然后,提出安全学科“两线一格”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想;最后,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学科为例,开展“两线一格”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结果表明:安全学科课程思政可理解为在安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安全学科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安全学科知识线与思政育人逻辑线(“两线”)是构建安全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育人策略、育人效果评价与优化是打造安全学科思政育人格局(“一格”)的基本内容;通过应用“两线一格”育人模式,可满足安全学科徳学育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安全投入、技术创新对采掘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门槛效应模型*
    史恭龙, 张尧轶, 李红霞, 田水承, 王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8): 9-1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8.1389
    摘要345)   HTML0)    PDF(pc) (1770KB)(6)    收藏

    为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安全投入结构,基于安全会计的视角,以2012—2019年采掘业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采掘业企业安全投入、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值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全投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对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以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值时,安全投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在门槛两侧技术创新都正向促进安全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但是门槛左侧的促进强度明显大于右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化工运行装置HAZOP的过程偏差联合分析法
    高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3): 98-10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3.013
    摘要343)   HTML1)    PDF(pc) (1604KB)(68)    收藏

    为提升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在化工运行装置中的应用效果,并加以改进,结合现代大型化工装置10年来HAZOP实践经验,提出联合分析方法。首先,研究工艺过程参与者行为因素,建立过程风险关注度模型;然后,提出工艺偏差漏斗,利用数学模型筛选出全系统可能的偏差趋势和风险因素,经过人工进一步确认后列入HAZOP分析重点;最后,综合各专业资源输出HAZOP报告,进而形成人机互补和层层筛选的方法集合。结果表明:联合分析方法可提高HAZOP的可持续性,提升化工运行装置风险辨识的准确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我国事故致因研究团队与热点主题研究
    李杰, 伊宏艳, 李乃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7): 20-2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7.1965
    摘要338)   HTML6)    PDF(pc) (5853KB)(26)    收藏

    为全面认识国内事故致因的研究态势,并为我国事故致因的研究提供科技情报支持,通过安全科学计量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314篇研究论文的产出、研究团队以及热点主题。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对事故致因的研究先后经历2大阶段,在第1阶段(1992—2007年)——萌芽阶段,年产事故致因论文很少;进入第2阶段(2008—2020年)之后,我国事故致因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整体产出呈显著的增长趋势。关于事故致因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煤矿安全》等安全类期刊上。我国事故致因研究团队比较分散,合作网络以机构内部师生合作为主;研究者以傅贵、吴超、田水承以及樊运晓为核心组成的团队为主。两阶段的事故致因研究呈现显著差异,初期停留在较为单一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践上;进入新的时期后,研究内容和应用更加丰富,我国的事故致因理论与方法也逐渐形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风险的隐患定义及管控研究
    赵东风, 刘尚志, 王浩水, 陈毅峰, 周超, 酒江波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 (2): 1-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2.2607
    摘要330)   HTML0)    PDF(pc) (6118KB)(0)    收藏

    为加强对隐患的理解,明确其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总结隐患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的角度重新界定隐患的定义,给出其确切的英文表述;通过深入解析风险管控与隐患的关系,揭示基于风险重新界定隐患的意义;结合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实质,提出基于风险的隐患动态管控思路,包括以风险分级管控为前提和基础,基于风险评价开展隐患分级治理,最终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隐患的动态监测和分级管控。研究结果表明:隐患是未辨识出的风险或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超出人们对风险可接受水平的一种不安全状态,其英文表述为unsafe-condition;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该基于风险分级管控的思路开展,通过辨识风险不受控的状态及时发现隐患,并基于风险管控的思路治理隐患,其实质是控制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情绪分析的事故风险感知偏差研究*
    张羽, 赵碧柳, 刘红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8): 16-2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8.1730
    摘要316)   HTML3)    PDF(pc) (2533KB)(15)    收藏

    为探索公众对安全事故的风险感知,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获得事故微博评论数据,采用中文风险感知双向编码转换器(BERT-RPC)识别惊讶和恐惧情绪,以频率惊讶测量事故概率感知偏差,以恐惧和损失惊讶测量事故损失感知偏差,基于二元逻辑回归考察微博形式和内容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估安全事故风险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对事故损失的低估更为突出;基于BERT-RPC模型的"抓取-分析"技术能够高效、低延迟地实现全网公众的风险感知偏差监测;交通行业的事故概率、损失被严重低估;一般事故的概率和特大事故的损失被严重低估;事故图片和视频有助于纠正事故损失的感知偏差,但对概率感知偏差作用有限;事故爆发初期报道对公众风险感知纠正效果最佳,调查结果公布和责任人宣判阶段次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联盟链视角下基于IIWPSO-BP的信息安全风险预测模型*
    周新民, 罗文敏, 刘俊杰, 谢宝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8): 52-6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8.2483
    摘要298)   HTML1)    PDF(pc) (2866KB)(8)    收藏

    为及时发现智慧城市潜在信息安全风险,构建一种基于改进惯性权重的粒子群优化(IIWPSO)算法优化反向传播(BP)(IIWPSO-BP)神经网络算法的信息安全风险预测模型。首先,综合考虑信息拥有者、共享信息、联盟链技术、信息使用者、联盟链管理和安全措施6个一级指标,构建信息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其次,通过量化信息安全风险指标,训练并测试所构建的信息安全风险预测模型;最后,对比分析模型的鲁棒性、精确性和时间复杂度。结果表明:IIWPSO-BP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137 4,平均相对误差(MRE)为0.038 5,拟合度为0.972 0;与PSO-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相比,预测精度分别提升了37.6%、65.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约束原理研究
    邓红卫, 宋晓杰, 王渊洁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 (1): 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1.0438
    摘要286)   HTML0)    PDF(pc) (3461KB)(0)    收藏

    为科学合理地约束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系统研究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约束相关原理与模型。首先,概述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的概念与内涵;其次,基于物理学知识,提出公共安全管理权力3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共安全管理权力轮盘模型,并讨论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的运转形式;最后,提出3大基本权力约束原理,延伸出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权力约束原理,进而构建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约束原理齿轮结构模型,并明确各权力约束原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决定公共安全权力的安全行使,且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的运转形式为“三状态四转换一迭代”。同时,公共安全管理权力约束原理包括3大基本权力约束原理和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视角下的21种原理,同时原理间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N-K模型的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耦合演化分析
    方俊, 郭佩文, 朱科, 陈正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6): 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6.2102
    摘要282)   HTML14)    PDF(pc) (1621KB)(28)    收藏

    为探究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因素作用机制,科学预防施工安全事故,引入N-K模型演化分析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耦合。在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定义和耦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耦合层次网络模型构建耦合交互场景,并按耦合数量进行组合分类;建立基于N-K模型的耦合效应度量模型,进行耦合信息交互、耦合效应量化计算;以我国近20年发生的231起地铁隧道施工典型事故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风险耦合值成正比,耦合因素越多则风险值越大;人-管耦合风险值最大,管-环耦合风险值最小;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耦合更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国内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成就:基于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文献的研究
    郑文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10): 8-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10.1932
    摘要276)   HTML1)    PDF(pc) (3302KB)(10)    收藏

    为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分析世界范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特征,探究典型的国家制度安排,总结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结果表明:世界范围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整体趋势是从事故数量较多但致死率较低,转变为事故数量较少但致死率较高;我国事故数量和致死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美国更关注制度底层(企业及市场)的安全管理,中国和越南更重视制度的顶层(律法与组织)设计,新加坡则对二者均有严格把控。学术研究在确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事故发生和应对机制,测算安全管理投入,分析安全氛围作用机制等4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挑战
    钱洪伟, 王明月, 郭晶, 尹香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11): 9-13.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11.0121
    摘要266)   HTML2)    PDF(pc) (1480KB)(2)    收藏

    为提高高等院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专业化应急人才短缺问题,在现实需求、国家政策及学科特征等因素的推动下,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追踪基础上,从招生、培养及就业、课程体系、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匹配教材、师资队伍6个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一体化—分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专业建设突破口、专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学习双轨道、应急科学战略前沿课题4个方面,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人才队伍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通过撬动专业的招生、培养及就业一体化通道,考虑一个专业平台,设置应急工程技术、应急组织管理2个专业方向进行教学,有助于整合师资力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拓宽专业现实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