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 2024, Vol. 34 ›› Issue (12): 24-33.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4.12.0580
• Safety social science and safety management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ceived:
2024-07-12
Revised:
2024-09-15
Online:
2025-01-22
Published:
2025-06-28
Contact:
HU Chunyan
CLC Number:
ZHANG Jian, HU Chunya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weak prevention in process of accident risk governance[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4, 34(12): 24-33.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www.cssjj.com.cn/EN/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4.12.0580
Table 1
Core concept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of actor network theory
核心概念 | 内涵 | 基于事故风险 场域的阐释 | |
---|---|---|---|
行动者 | 人 | 处于某个特定位置以完成该位置预设功能的人 |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由度不仅能够保障最大化地完成被期望的功能表达过程,而且也可能偏离(不充分表达)、违背(逆向冲击)预设功能而形成不安全行为 |
非人 | 观念、技术、生物等许多非人的物体;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 | 物的不安全状态能够通过技术互动系统将风险传导给个体,进而增强风险的流动能力和拓展风险的生产通道 | |
转义者 | 是指对待行动者的态度;转义者会改变、转译、扭曲和修改它们本应表达的意义或元素 | 个体的注意力不足、身心状态稳定性减弱、知识储备差异等因素可能会激活风险化的转义能力。如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倾向逐步显性化而成为推动风险事故化的持续化动力 | |
行动者网络 | 所有行动者的一系列行动集合,强调工作、互动、流动、变化的过程 | 事故风险集经由行动者之间的转义而形成或顺畅(安全态)或阻滞(隐患态)的复杂流动性网络 | |
转译 | 指行动者不断努力把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所有行动者都处在这种转换和被转换之中,它意味着某一行动者的角色是通过其他行动者而得到界定的 | 任何行动者都具有内在转换器的功能,它可能成为事物之间安全有序运行或激活风险通道的因,即处于源头的支持者角色,也可能是其他事物造成的果,即处于末端的承接者角色。这种转换能力受限于内在的稳定性变化以及外在事物的干预性能力 |
Table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grity cases based on tracking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actors and risks
事故名称 |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 倒塌事故[ | 河南郑州“7·20”特大 暴雨灾害[ | ||||||||||||
---|---|---|---|---|---|---|---|---|---|---|---|---|---|---|
事故线索追踪 | 基于时序的事故因果距离 | 较长 起:2012-07 止:2022-04 | 较长 起:2012-07 止:2022-04 | 人类行动者 | 基于时序的事故因果距离 | 较短 起:2021-07-17 止:2021-07-23 | 事故演化历程中的核心行动者 | 非人行动者 | ||||||
房主 | 暴雨 | |||||||||||||
事故风险萌芽期的总体环境 | 前置性语境 | |||||||||||||
①房主违法违规建设、违法违规加层; ②重大安全隐患长期未得到重视和整治; ③未深刻汲取福建泉州“3·7”、山西襄汾“8·29”等重大房屋坍塌事故教训 | ①气象部门在暴雨到来之前已作出预报; ②国家与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对防汛防灾已提出明确要求和作出部署; ③未深刻汲取北京“7·21”、邢台“7·19”等暴雨灾害教训 | |||||||||||||
结构化场景 | ||||||||||||||
房屋建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承载能力低:①违法违规建设的原5层房屋质量先天不足;②违法违规加层扩建至8层后超出极限承载力 | ①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干部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②风险文化结构不健全,灾害监管部门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松散耦合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松散耦合 | |||||||||||
事故风险动态 发展期的中间 干预过程 | 事发前的“正常”时刻 | |||||||||||||
地方风险监管和治理部门:①集中治理部署迟缓简单应付;②日常监管相互推诿回避矛盾;③排查整治不认真、走过场;④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⑤房屋检测机构管理混乱;⑥自建房规划建设源头失控 | 地方风险监管和治理部门:①既有应对部署不紧不实;②现有应急响应严重滞后;③既有灾害应对措施不精准不得力 | |||||||||||||
事发前的关键时刻 | 事发中的关键时刻 | |||||||||||||
①房主对2019年7月、2022年3月、2022年4月出现的重大安全隐患未有效处理;②2022年4月,安全技术服务公司出具虚假安全鉴定报告;③事发前2个多小时,出现倒塌征兆,房主未采取紧急避险疏散措施 | ①地方灾害治理和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进行灾害应对处置;②最关键的17、18日(双休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未能对防汛工作开展分析研判、动员部署等行动;③直到19日下午、20日上午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才开展自13日以来的首次防汛检查工作;④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缺少有效的组织动员 |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由松散耦合向紧密耦合 不断转化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由松散耦合向紧密耦合迅速转化 | |||||||||||
事故风险成熟期 | 54人死亡、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 077.86万元 | 全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因灾死亡失踪398人 | ||||||||||||
行动者与风险 演化之间的整 体性互动过程 | 人类行动者 | |||||||||||||
房主在风险演化全过程中起到激活、推动和主导的作用;涉事企业在风险扩大化中起到间接推动作用;风险监管有关部门在风险演化全过程中起到间接推动作用 | 气象部门、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在风险萌芽期和灾害应对处置期起到积极的化险作用;有些地方风险监管和治理部门未能压实责任落地,在风险扩大化中起到间接推动作用 | |||||||||||||
非人行动者 | ||||||||||||||
房屋因人类行动者的消极干预而产生坍塌风险,且经历了从漫长的强稳定性、弱稳定性到稳定性加速丧失的全过程。被改造的混凝土柱相关结构因房主未进行隐患排查整改,在事故演化中起到被动的决定性作用 | 暴雨在风险演化全过程中起到激活、推动和主导的作用,并对人类行动者造成了从高强度威胁到无威胁的空间维度的混合动态化过程,并同时或相继造成地铁隧道亡人、水库漫坝、山洪灾害等灾害事件。人工物系统因历史欠账而导致自身抗灾韧性不足,在风险演化过程中起到被动的间接推动作用 |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从松散耦合到紧密耦合的 跳跃性发展 | 风险源耦合水平 | 从松散耦合到紧密耦合的 连贯性演进 | |||||||||||
行动者的角 色变化历程 | 人类行动者 | |||||||||||||
风险萌芽期 | 主要风险激活者 | 风险萌芽期 | 潜在风险生产者 | |||||||||||
风险发展期 | 积极的风险生产者、不称 职的风险治理者 | 风险发展期 | 实际风险生产推进者、不称 职的风险治理者、行动分化 的灾害救援响应者 | |||||||||||
风险成熟期 | 积极的事故救援响应者 | 风险成熟期 | 积极的灾害救援响应者 | |||||||||||
非人行动者 | ||||||||||||||
风险萌芽期 | 潜在风险生产者 | 风险萌芽期 | 风险激活者 | |||||||||||
风险发展期 | 实际风险生产推进者 | 风险发展期 | 积极的风险生产者 | |||||||||||
风险成熟期 | 事故直接制造者 | 风险成熟期 | 事故直接制造者 | |||||||||||
事故总体性判断 | 灾害总体性判断 | |||||||||||||
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行动者全体在行动者网络 中占据主导地位,该事故总体是“人祸” | 绝大多数时间里,非人行动者暴雨在行动者网络中 占据主导地位,该灾害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 |
[1] |
|
[2] |
佟瑞鹏, 胡向阳, 尹雪晨, 等. 风险动物园(Ⅱ):风险隐喻理论的溯源、演进与前景[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10):8-1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10.1039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10.1039 |
|
[3] |
兰恒星, 彭建兵, 祝艳波, 等. 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研究与展望[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 52(2):199-221.
|
|
|
[4] |
尤尔根·哈贝马斯[德]. 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0-131.
|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公建祥, 殷文韬, 傅贵. 煤矿事故预防个人行为控制方法研究[J]. 煤炭工程, 2016, 48(2):145-148.
|
|
|
[13] |
傅贵, 陈奕燃, 许素睿, 等. 事故致因“2-4”模型的内涵解析及第6版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1):12-1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2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1.002 |
|
[14] |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24-02-29.
|
[15] |
王国斌[美].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91.
|
|
|
[16] |
|
[17] |
赵汀阳. 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M].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293-294.
|
[18] |
|
[19] |
安东尼·吉登斯[英].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M].李康,李猛,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7.
|
|
|
[20] |
张津嘉, 许开立, 王贝贝, 等. 瓦斯爆炸事故风险耦合演化机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26(3):81-85.
|
|
|
[21] |
魏玖长. 风险耦合与级联:社会新兴风险演化态势的复杂性成因[J]. 学海, 2019(4):125-134.
|
[22] |
|
[23] |
|
[24] |
|
[25] |
吴莹, 卢雨霞, 陈家建, 等.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 社会学研究, 2008(2):218-234.
|
[26] |
艾少伟, 苗长虹. 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视角[J]. 人文地理, 2010, 25(2):43-49.
|
|
|
[27] |
曲博. 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法[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4):97-108,158-159.
|
|
|
[28] |
雷德·海斯蒂[美], 罗宾·道斯[美]. .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第2版)[M].谢晓非,李纾,陆静怡,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48-52.
|
|
|
[29] |
|
[30] |
王永明, 郑姗姗.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提升的多重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 2023, 39(3):83-96.
|
|
|
[31] |
国务院调查组. 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调查报告[R], 2023.
|
[32] |
国务院灾害调查组.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R], 2022.
|
[33] |
朱静辉, 熊万胜. 治理滞距:新公共卫生事件对现代治理体系的挑战[J]. 探索与争鸣, 2020(4):224-231,291.
|
|
|
[34] |
兰登·温纳[美]. 自主性技术: 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M].杨海燕,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6.
|
|
|
[35] |
成连华, 郑庆, 郭慧敏, 等. 基于累积效应的事故进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 29(12):35-3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12.006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12.006 |
|
[36] |
|
[37] |
|
[38] |
艾里克·施洛瑟[美]. 指挥与控制:核武器、 大马士革事故与安全假象[M].张金勇,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681-684.
|
|
|
[39] |
|
[40] |
阿普特[美]. 现代化的政治[M].李剑,郑维伟,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5.
|
|
[1] | WANG Bing, WU Chao. Research 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afety culture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9, 29(9): 8-12.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