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ISSN 1003-3033 CN 11-2865/X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栏目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规范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安全管理科学
关于石油管道企业HSE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探讨和建议
姜耀俭,范慎荣
2002, 12(4): 1.
摘要
(
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管道企业已经建立了HSE管理体系.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石油管道建设市场的竞争,在近几年内,石油管道企业计划建立ISO14000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便于3个体系的运行和操作,笔者提出了企业在建立体系中将EMS、HSEMS、OSHMS整合的思路,并对整合的可能性作了探讨,提出了体系整合后的基本框架.
我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的探讨
陈胜,刘功智,耿凤,刘铁民
2002, 12(4): 5.
摘要
(
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是工伤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稳定性、工伤预防效能的发挥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多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笔者在调查和研究我国工伤保险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欧美等国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在差别费率划分、档次、费率调整、风险共担模式、收支平衡和促进工伤预防等方面提出了独自见解和相应的建议.
浅谈安全管理"三要素"
杨洪旭,姚龙江
2002, 12(4): 9.
摘要
(
1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全管理是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环境"是安全管理的3个基本要素,安全管理必须围绕这3个基本要素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协调"人-机-环境"的自然和谐,将"人-机-环境"建立在一个最优组合状态下,把安全问题由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事先预防型,从而提高安全管理体系的效能和水平.
安全工程
关于我国安全防范措施的思考
罗一新,熊仁钦,张红波
2002, 12(4): 13.
摘要
(
1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在我国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煤矿事故、责任事故、交通事故、劣质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等主要事故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实施这些措施将可大大地减少我国的事故.
提高冷拔内模使用可靠性的研究
杨禹华,刘新喜,赵云胜
2002, 12(4): 16.
摘要
(
1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安全学科的观点,对冷拔内模进行宏观痕迹分析和磨损失效模式的确定,并结合摩擦学精典的磨损理论,对冷拔内模进行微观磨损机理分析,从而为提高冷拔内模使用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措施.
安全模拟及安全仿真学
煤体注水湿润半径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肖国清,刘英学,朱永建,陈宝智
2002, 12(4): 19.
摘要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理的注水半径一直是煤体注水防尘技术中难以确定的参数.笔者基于对影响煤体注水半径因素的分析和神经网络理论的原理之上,设计网络模型为3层,输入层为7个节点,应用BP网络算法,建立了煤体注水湿润半径的预测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讨论.然后,用平顶山矿务局和水城矿务局13个矿19个回采工作面的统计资料对BP网络进行自适应学习,并取η=0.9,α=0.82,控制网络总误差E≤10-6.经过21*!234次迭代后,网络趋于稳定.用训练好的网络对平顶山矿务局的某矿的3层煤的注水湿润半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很接近.其误差分别为0.5%,0.6%和0.7%.
安全信息工程
基于模糊颜色Petri网的表决DVP安全软件模型初探
王海峰,张仲义
2002, 12(4): 23.
摘要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把模糊计算理论和有色Petri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模糊颜色Petri网诊断表决算法,把该算法应用于DVP的软件模型,使之具有故障容忍和表决的能力.笔者对以模糊颜色Petri网为核心的DVP软件模型表决算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该模型对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实际意义.
交通安全
论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刘志强,王文锦,李亚强,茅荃
2002, 12(4): 27.
摘要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道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关系的阐述,分析了由于道路在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机理,探讨了道路环境在使用过程中技术状况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体系,剖析了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道路安全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交通安全状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量的对策.
工业灾害控制
石脑油罐硫铁化合物自燃原因分析
刘同华
2002, 12(4): 31.
摘要
(
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一起石脑油罐硫化铁化合物自燃事故的经过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推断出发生在石脑油罐硫铁化合物自燃并非为FeS自燃,并提出了预防同类事故的防范措施.
有害物质安全存贮地点的选址模型研究
孙会君,高自友
2002, 12(4): 36.
摘要
(
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害物质对人类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有必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安全存贮这些物质.笔者从总成本和危害程度两方面考虑,建立了双目标规划模型,力求使选址费用最低、对周围居民的危害最小.最后的实例说明模型是合理的.
职业卫生工程
铁路危险品货站工人健康监护指标探讨
施红生
2002, 12(4): 40.
摘要
(
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铁路危险品货站空气污染状况,工人健康体检指标进行了研究,针对铁路承运危险品种类多、数量大特点,探讨了危险品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作业人员医学检查特异指标.提出空气耗氧量适宜作为危险品货站空气监测评价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唾液酸、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尿液致突变试验可作为危险品作业人员健康筛检特异检查指标.
矿山安全工程
锚杆支护控制底臌
杨振茂,马念杰,王运霞
2002, 12(4): 44.
摘要
(
1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煤巷底臌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锚杆支护系统设计方法,提出了利用锚杆支护控制煤巷底臌的理论和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试验表明,该项技术工艺简单,先进合理且安全可靠性高,是控制煤巷底臌的有效途径.
晋普山煤矿 3#风井主要通风机安全技术参数测定与分析
程根银,吴怀俊,金龙哲
2002, 12(4): 48.
摘要
(
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晋普山煤矿原有1#、2#两个回风井,随着生产的扩大,新开掘了3#回风井,并新安装了2台2K60-№28风机即5#、6#风机.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在新风机投入运行之前,必须进行性能鉴定,同时为掌握3#风井新安装的两台风机实际性能,对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提供依据,笔者分别对5#、6#风机叶片安装角为 25°、20°和 15°进行了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了合理分析.
隧道与地下安全工程
TBM 在不良地质地段的安全通过技术
王占生,王梦恕
2002, 12(4): 55.
摘要
(
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论述了TBM(隧道掘进机)安全通过不良地质地段的方法步骤及辅助措施,并介绍了坍塌、岩爆、涌水、软弱地层、膨胀性围岩等常见不良地质情况,对TBM施工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处理措施,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隧道渗涌水量的随机模型预测
李兴高,刘维宁,张昀青
2002, 12(4): 60.
摘要
(
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渗涌水问题是常见的隧道病害,是影响隧道正常使用,危及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地预测隧道涌水量大小,是制定最优防治水方案,确保安全通车的关键.笔者以大瑶山隧道渗涌水量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随机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隧道渗涌水量的平稳序列预测模型,并将预测值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比较吻合.
防灾减灾
岩爆危险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研究
白明洲,王连俊,许兆义
2002, 12(4): 65.
摘要
(
2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岩爆是高地应力区岩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施工地质灾害之一,它的发生对隧道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对岩爆发生可能性及其程度的预测是这类隧道设计、施工及安全生产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据隧道岩爆发生的条件,基于国内外隧道工程岩爆实例,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岩爆危险性预测的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
斜撑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分析
李亮,赵成刚,杨振茂
2002, 12(4): 70.
摘要
(
4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针对钢筋混凝土斜撑框架结构的特点,编制了斜撑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然后以工程中常用的3种类型的斜撑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该种结构体系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计算,并对该种结构体系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斜撑形式对斜撑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有较大影响,不同斜撑形式的斜撑框架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特性有较大的不同.
京沪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方案及关键参数研究
刘林,阎贵平,辛学忠
2002, 12(4): 75.
摘要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区域跨越4个主要的地震带,带内地震活动活跃,地震是对高速列车行车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 在对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区域地震危险性调查的基础上,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构成、监测设备的设置方案及报警模式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京沪高速铁路各类典型构筑物的大量的地震响应统计分析,给出了机械式地震仪的预警水平,并提出了适于P波检测的M-R判别标准,为京沪高速铁路安全监控系统中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