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22, Vol. 32 ›› Issue (7): 20-27.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2.07.1965
收稿日期:
2022-01-11
修回日期:
2022-05-14
出版日期:
2022-07-2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杰 (1987—),男,陕西宝鸡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安全科学与科学计量学等方面研究。E-mail: lijie2022@mail.las.ac.cn。
伊宏艳, 讲师
李乃文, 教授
基金资助:
LI Jie1,2(), YI Hongyan2,3, LI Naiwen3
Received:
2022-01-11
Revised:
2022-05-14
Published:
2022-07-28
摘要:
为全面认识国内事故致因的研究态势,并为我国事故致因的研究提供科技情报支持,通过安全科学计量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314篇研究论文的产出、研究团队以及热点主题。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对事故致因的研究先后经历2大阶段,在第1阶段(1992—2007年)——萌芽阶段,年产事故致因论文很少;进入第2阶段(2008—2020年)之后,我国事故致因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整体产出呈显著的增长趋势。关于事故致因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煤矿安全》等安全类期刊上。我国事故致因研究团队比较分散,合作网络以机构内部师生合作为主;研究者以傅贵、吴超、田水承以及樊运晓为核心组成的团队为主。两阶段的事故致因研究呈现显著差异,初期停留在较为单一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践上;进入新的时期后,研究内容和应用更加丰富,我国的事故致因理论与方法也逐渐形成。
李杰, 伊宏艳, 李乃文. 我国事故致因研究团队与热点主题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7): 20-27.
LI Jie, YI Hongyan, LI Naiwen. Investigation on research team and hot topics of accident causation in China[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2, 32(7): 20-27.
表1
2008—2020年事故致因研究主题群
序号 | 关键词分类 | 关键词(出现频次) |
---|---|---|
1 | 方法-模型类 | 24Model (30)、ISM (14)、HFACS模型(11)、事故树(Fault Tree Analysis, FTA,9)、STAMP(Systems-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模型(5)、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5)、复杂网络(5)、文本挖掘(5)、案例分析(4)、贝叶斯网络(4)、FDA(Forecast-Decision-Action)事故致因模型(3)、关联规则(3)、灰色系统理论(3)、系统分析(3)、"认知-约束"模型(2)、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ETEL)模型(2)、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Model,2)、管理疏忽与危险树(Management Oversight and Risk Tree,MORT)模型 (2)、REASON模型(2)、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2)、卡方检验(2)、模糊Petri网(2)、能量理论(2)、让步比(2)、三脚架模型(2)、社会网络分析(2)、数据挖掘(2)、系统思维(2)、信息熵(2)、K2算法(2)、Petri网(2)、安全信息认知(2)、对比分析(2)、关联度(2) |
2 | 问题-领域类 | 煤矿:煤矿(12)、煤矿安全(5)、煤矿企业(2)、煤矿事故(5)、煤与瓦斯突出(2);交通:交通安全(5)、交通工程(2)、交通事故(4);其他领域:瓦斯爆炸(即可燃气体爆炸8)、建筑施工(2)、化工事故(3)、溃坝(2)等 |
[1] |
|
[2] |
李杰, 陈伟炯. 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的学术影响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7, 27(9):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7.09.001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7.09.001 |
|
[3] |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3版)[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2. 3:1-10.
|
|
|
[4] |
李杰, 李平, 谢启苗, 等. 安全疏散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 28(1):1-7.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1.001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1.001 |
|
[5] |
赵宸豫, 张天巍, 张桂云, 等.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杯式燃烧器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9):157-16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2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2 |
|
[6] |
何昌原, 张鹏, 李驰原. 中国安全文化学研究热点与演进:基于2010—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5):152-15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5.023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5.023 |
|
[7] |
刘林, 梅强, 常志朋. 国内70年来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3):1-1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3.001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3.001 |
|
[8] |
国汉君. 关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的探讨[J]. 煤矿安全, 2005, 36(11):79-80.
|
|
|
[9] |
王春香, 林凤东. 神东公司煤矿安全事故成因分析[J]. 煤炭工程, 2005(6):15-17.
|
|
|
[10] |
周博潇, 朱红青. 变化-失误致灾模型与煤矿安全决策管理[J]. 中国煤炭, 2006, 32(5):65-67.
|
|
|
[11] |
许名标, 彭德红.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 中国矿业, 2006, 15(12):31-34.
|
|
|
[12] |
王帅.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07, 35(12):106-108.
|
|
|
[13] |
毛敏, 喻翔.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 2002, 19(5):125-127.
|
|
|
[14] |
李相勇, 张南, 张学尽, 等.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的人机工程学分析[J]. 公路, 2003(增1):108-112.
|
|
|
[15] |
傅贵, 殷文韬, 董继业, 等. 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煤炭学报, 2013, 38(7):1123-1129.
|
|
|
[16] |
傅贵, 杨春, 殷文韬, 等. 行为安全“2-4”模型的扩充版[J]. 煤炭学报, 2014, 39(6):994-999.
|
|
|
[17] |
许素睿, 项原驰, 任国友, 等. 新的行为安全“2-4”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26(4):29-33.
|
|
|
[18] |
谢洪涛. 基坑工程施工坍塌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 14(4):151-156.
|
|
|
[19] |
杜纯, 王瑛, 汪送, 等. 集成DEMATEL/ISM的复杂系统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22):143-150.
|
|
|
[20] |
张玥, 帅斌, 尹德志, 等. 基于STAMP-ISM的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风险-事故分析方法[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 16(9):147-153.
|
|
|
[21] |
郑世博, 樊运晓, 李振明. 基于HFACS的货车交通事故致因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0, 27(6):133-139.
|
|
|
[22] |
王晶, 樊运晓, 高远. 基于HFACS模型的化工事故致因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 28(9):81-8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9.014 |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9.014 |
|
[23] |
沈中芹, 曾旺, 王瑞强, 等. 基于改进HFACS-MI模型的煤矿透水事故致因分析[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0, 27(3):178-184.
|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doi: 10.1016/S0925-7535(03)00047-X |
[30] |
赵江平, 刘小龙, 东淑, 等. STAMP模型在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 16(5):160-165.
|
|
|
[31] |
李华, 金萌, 钟兴润. 基于STAMP模型的建筑事故致因因素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 16(4):169-175.
|
|
|
[32] |
牛丰, 王昱, 周诚. 基于STAMP模型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6, 33(1):73-78.
|
|
|
[33] |
姚天雨, 赵建平. 基于STAMP模型的深圳“12·20”滑坡事故致因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 2020, 28(2):73-78,89.
|
|
[1] | 于溪芮, 何旭, 孔得朋. 基于Apriori算法的氢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4, 34(4): 128-134. |
[2] | 郑霞忠, 刘奕成, 邵波, 王硕, 柯善钢. 基于文本挖掘的水电工程施工物体打击事故致因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4, 34(4): 50-57. |
[3] | 刘丹, 罗颜声, 李诗轩, 许钢焱, 李墨潇. 面向飞行全过程的民航事故致因关联网络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4, 34(3): 84-92. |
[4] | 袁晨辉, 傅贵, 吴治蓉, 赵金坤. 24Model与LCM原因因素定义对比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4, 34(1): 27-34. |
[5] | 孔娜娜, 王晓研.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韧性社区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8): 173-181. |
[6] | 郑彬彬, 冯婷婷, 王佳贺, 肖远, 孙文浩. 基于文本挖掘的城镇燃气事故致因及关联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7): 190-195. |
[7] | 宋炜, 傅贵. STPA与24Model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6): 1-10. |
[8] | 刘全龙, 张晓霖, 张悦倩, 邱尊相. 基于事故致因的标准化煤矿建筑规范库构建[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5): 128-133. |
[9] | 陆继锋, 李方, 杨洋.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文献计量研究与可视化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5): 199-205. |
[10] | 周诗杰, 刘东海, 金睿. 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因重要性多证据融合综合评价[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3): 103-110. |
[11] | 刘全龙, 彭雨蒙, 赵盼, 王警智. 基于HFACS模型的制造企业机械伤害事故致因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3): 51-59. |
[12] | 成连华, 曹东强, 李欣. 房屋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因素分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2): 16-22. |
[13] | 张江石, 李泳暾, 秦芳, 王慧超, 潘雨, 王梓伊. 煤矿事故因素的自组织映射分布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2): 9-15. |
[14] | 陈述, 孙孟文, 陈云, 聂本武, 李智, 刘文濯. 基于无监督LDA的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10): 79-85. |
[15] | 李华, 郭皓杰, 谢辉, 蔺鹏. 基于信息熵的森林火灾应急指挥信息传递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 33(1): 80-8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