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28
    安全科学理论与安全系统科学
    基于深度长短记忆模型的民航安保事件分析*
    冯文刚
    2021, 31(9):  1-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1
    摘要 ( 184 )   PDF (1900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辅助公安民警分析民航安保事件,采用深度长短记忆(LSTM)模型,研究民航安保事件行为主体识别问题。通过搭建民航安保事件数据库,对民航安保事件概念信息进行多模态信息表示,提取安保事件时序特征,构建深度LSTM模型,进而实现安保事件行为主体的学习与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基于事件时序特征分析事件行为主体,预测精度更优,且在有噪声情况下也可得出良好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SZX机场成功应用。
    面向IMA通用系统管理的STPA安全性分析*
    肖国松, 刘嘉琛, 董磊, 孙紫荆, 赵长啸
    2021, 31(9):  8-1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2
    摘要 ( 205 )   PDF (1908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用系统管理(GSM)是综合模块化航电(IMA)系统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解决传统安全性分析方法难以捕获复杂系统中组件交互所带来的危险。首先,研究GSM的工作环境及相关组件的功能划分,确定层次化系统管理的工作流程;其次,面向GSM建立基于系统理论事故过程的扩展模型,并通过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对动态重构实例的不安全控制行为(UCA)进行识别,生成相关致因场景及其对应的安全性需求;最后,通过时间自动机对实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逻辑和时序的完整性及UCA的可达性,可为GSM的安全性分析提供形式化依据。
    安全社会科学与安全管理
    城市运行无人机第三方风险模型构建及应用*
    任新惠, 程彩霞
    2021, 31(9):  15-2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3
    摘要 ( 192 )   PDF (3785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量化评估无人机城市运行区域风险,分析无人机城市运行的第三方风险源及其作用机制,基于隐私图像的栅格,构建综合考虑噪声、坠落伤亡的无人机城市运行第三方风险模型,并选取天津市河西区人民公园作为应用实例场景,评估其上空30~60 m空域的无人机运行风险。结果表明:在娱乐区和建筑物上方,风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树林、道路、水域带等上方,风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在同一高度层时,湖泊及绿化带上方风险最低,其次是建筑物及空旷广场上方风险较低;娱乐区上方风险最高。
    企业安全生产关键指标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
    阎红巧, 陈怡玥, 田琨, 胡瑾秋, 冒亚明, 周靖桐
    2021, 31(9):  21-2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4
    摘要 ( 359 )   PDF (2970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进行全面、实时的客观评价,避免传统风险评价方法中人工干预造成的偏差,首先,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屏障-损失层次化关键指标体系,通过挖掘事故事件等结构化数据以及检查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指标量化;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权法 (EW)进行数据降维与风险评价,采用指数平滑方法预测企业下一周期的风险水平,进而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2个油气生产企业。结果表明:该风险评价模型可以通过获取、处理与学习屏障-损失历史数据,实现对当前企业的风险评价以及未来周期的风险预测,并为企业安全管理方向提供指导(消减防护、消除防护以及化学品类危险源屏障等)。
    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与安全绩效关系研究*
    贺琦, 张金锁, 王萍
    2021, 31(9):  29-3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5
    摘要 ( 167 )   PDF (1402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与安全绩效的关系,提出工作压力直接影响安全绩效的假设关系,以及以情绪劳动和工作投入为中介变量的假设关系。采用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量表、情绪劳动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安全绩效量表调查331名煤矿高层管理者,并使用SPSS 25.0、AMOS 23.0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对安全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不同的工作压力源维度对安全绩效影响大小和显著性有差异;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在工作压力与安全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及链式中介作用。
    安全工程技术
    考虑初始损伤效应的砂岩蠕变扰动特性研究*
    苏荣华, 李超, 马志远
    2021, 31(9):  36-4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6
    摘要 ( 111 )   PDF (2108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扰动作用下含初始损伤砂岩的蠕变特性,设计4种工况,利用自制的蠕变试验装置开展单轴压缩蠕变扰动试验,考虑初始损伤以及加速蠕变损伤的影响,引入塑性变形体、加速损伤元件,与Burgers模型串联构建一种非线性蠕变模型,通过Levenberg-Marquardt+通用全局优化法反演蠕变参数。结果表明:扰动效应存在应力阈值,达到阈值后,扰动前后蠕变曲线存在明显的应变突变;不同工况下的瞬时弹性模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相似趋势,但含初始损伤组的瞬时弹性模量明显低于完整组;扰动条件下含初始损伤砂岩的长期强度明显下降,远小于同等扰动条件下完整砂岩的长期强度,仅为对应单轴抗压强度的60%~64%;试验数据与模型理论曲线吻合度很高,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含初始损伤砂岩的的蠕变扰动特性。
    加热方式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影响*
    张青松, 刘添添, 白伟
    2021, 31(9):  44-5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7
    摘要 ( 258 )   PDF (4812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锂离子电池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不同受热条件下的安全性,利用圆柱加热棒和弹簧加热圈,分别以5、10 ℃/min的温升速率引发电池热失控并研究试验现象和数据,对热失控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过程均经历蓄热阶段、排气阶段和热失控阶段;使用弹簧加热圈在5和10 ℃/min的温升速率下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时间相较于加热棒分别快18.3%和40.2%,热失控阶段的最高温度分别降低11.2和24.6 ℃;使用加热棒加热的电池燃烧更加充分,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随加热装置温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基于四诊法的管制席安全运行状态诊断*
    岳仁田, 韩蒙
    2021, 31(9):  52-5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8
    摘要 ( 148 )   PDF (1548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保障空中交通安全运行,基于中医学四诊法,从望、闻、问、切4方面构建空中交通管制(ATC)席安全运行状态诊断指标体系,将组合赋权法、集对分析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一种具有自学习能力的组合诊断方法。首先,通过组合赋权法获得集对分析所需权重;其次,通过集对分析得到每个样本中管制席安全运行状态;最后,基于样本完成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得到安全运行状态诊断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易行,诊断结果准确度高,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优点。
    大数据下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智能预警系统:数据特征、应用架构、关键技术*
    张巨峰, 施式亮, 鲁义, 游波, 吴芳华, 吴宽
    2021, 31(9):  60-6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09
    摘要 ( 221 )   PDF (2259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共生灾害预警过程中多源、海量、动态复杂的信息处理难题,应用大数据驱动技术,分析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的大数据智能化预警系统的数据特征、应用架构和关键技术,搭建大数据驱动的共生灾害智能化预警系统应用架构,探讨共生灾害智能化预警的关键在于大数据获取、集成、分析应用和预警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技术在矿井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智能化预警方面具有强大的洞察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可以及时、高效处理共生灾害的海量监测数据,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实现共生灾害大数据智能化预警系统应用架构的搭建。
    冻结立井爆破井壁振动与围岩损伤控制研究*
    付晓强, 俞缙
    2021, 31(9):  67-7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0
    摘要 ( 115 )   PDF (5162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冻结立井爆破产生的井壁振动及围岩损伤难题,实时监测井壁振动并拍摄爆破后的冻结壁成型图像;通过可调品质因子小波变换(TQWT)算法实现了井壁振动信号特征的精细化提取,利用主动轮廓模型(ACM)、随机森林算法(RFA),分析切缝药包控制爆破围岩成型效果,并实现不同爆破条件下围岩图像的特征辨识和科学分类。研究表明:通过爆破参数优化可有效减小井壁振动并降低围岩损伤;切缝药包控制爆破具有减振、护壁、降损的效果,且岩石坚固性系数越高,切缝药包爆破应用效果越优。
    城镇地埋天然气管道泄漏诱发气云爆炸仿真*
    王秋红, 王力文, 蒋军成, 张明广, 李鑫
    2021, 31(9):  75-8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1
    摘要 ( 257 )   PDF (3666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地埋天然气管道泄漏后爆炸流场的超压和温度特征,利用FLACS软件模拟仿真天然气管道气体泄漏扩散与爆炸事故过程,通过改变环境风速、泄漏速率、泄漏孔径3个主要影响因素来研究天然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发展特性。结果表明:在持续稳定的泄漏情况下,可燃气体覆盖区域会趋于稳定;环境风、泄漏孔径、泄漏速率分别影响浮力扩散阶段、射流核、初始动量,从而对气体整体扩散产生影响;天然气泄漏发生爆炸时,爆炸火焰主要垂直于地面向上方传播,爆炸对建筑物产生的超压较小,但是产生的温度较高,泄漏孔径0.3 m,泄漏速率4 kg/s,无风条件下,泄漏形成的气云发生爆炸造成的超压仅为0. 46 kPa,但是爆炸产生的温度高达2 135 K。
    不同层理高阶煤孔隙特征的核磁共振试验*
    刘佳佳, 胡建敏, 杨明, 方迎香, 贾改妮
    2021, 31(9):  83-8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2
    摘要 ( 141 )   PDF (2548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层理高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开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条件下的核磁共振(NMR)试验。首先,分别选择3个平行和垂直层理的高阶煤样;然后,用低场NMR系统测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下的T2图谱、核磁孔隙度等。结果表明:高阶煤以吸附孔最为发育,其次是渗流孔和裂隙,煤样大孔和裂隙中的水分最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分离,但微小孔中的水分很难被分离;平行和垂直层理煤样随着离心力的增加,T2图谱峰值、峰面积和核磁孔隙度均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平行和垂直层理煤样的核磁孔隙度和离心力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垂直层理煤样T2C(T2截止值)是平行层理煤样的1.44倍,垂直层理煤样的T2C随着离心力增加而增大,平行层理煤样的T2C随离心力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
    点火位置对容器外部二次爆炸影响研究*
    马秋菊, 邵俊程, 万孟赛, 王乐耕, 王伟
    2021, 31(9):  90-9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3
    摘要 ( 172 )   PDF (2296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预防甲烷泄爆引发的外部爆炸,首先,利用Simtec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点火位置的泄爆过程,设置前端点火、中心点火和后端点火3种典型点火位置的不同模型;然后,观察不同点火位置下泄爆过程中的二次爆炸现象;最后,分析模拟结果数据。结果表明:泄爆面的设置可实现较好的泄压效果,但泄爆过程会诱导外部二次爆炸产生,需重点关注和防控;当泄爆口处测点6出现由二次爆炸引起的第2次峰值时,容器内部测点的压力值达到峰值附近;点火位置直接影响泄爆过程中泄放出的未燃甲烷气体的量,进而影响泄爆容器外部的二次爆炸强度,导致后端点火二次爆炸最强,中心点火次之,前端点火最弱;点火位置越靠近泄爆口,外部二次爆炸的强度越弱,故泄爆口应设置在距易点火区域较近的位置。
    动态变压货舱火行为及烧穿防火内衬层能力研究*
    王伟, 王坚, 王丽斌, 杨君涛, 张永丰
    2021, 31(9):  99-10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4
    摘要 ( 174 )   PDF (6930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飞机货舱由降压抑灭火带来的动态变压环境对火行为的控制作用和火灾烧穿能力的影响机制,提升火灾防控能力,模拟近真实的货舱应急动态变压环境,开展一系列油池火灾和防火内衬层耐烧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压会增加油类火灾的火焰高度并抬升火焰高温区,导致火焰与货舱天花板直接接触。防火内衬层限制火焰高度、空气卷吸和热气流逸出,在内衬层下方形成射流燃烧,增大火焰与内衬层的接触面积,而且增强对火灾的热反馈作用。由降压引起质量燃烧速率的降低导致燃烧时间更长,火焰高温区与内衬层的接触时间增长,烧损膨胀区域和炭化区域均较大,火灾损伤更为严重。
    侧风作用下无人机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响应分析*
    刘聪, 魏志强, 韩红蓉, 单泽众
    2021, 31(9):  106-11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5
    摘要 ( 217 )   PDF (349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保证有侧风情况下旋翼无人机(UAV)的悬停精准控制和安全性,采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不同侧风风速下的无人机旋翼时均和非定常气动响应。首先,开展风洞试验,测量侧风风速对旋翼时均拉力和扭矩的影响,进而拟合不同风速下的旋翼动力学模型系数;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仿真分析旋翼在一个旋转周期内的气动非定常效应;最后,分析侧风风速对旋翼涡量场和速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风可显著提高旋翼的拉力和扭矩,但大风速会导致悬停效率降低;较大风速时,旋翼的气动非定常效应不容忽视,在控制悬停状态时有必要考虑侧风作用和非定常气动响应;侧风还有助于增强旋翼下洗涡流的涡强度和诱导速度。
    石化过程蒸气云爆炸抗爆设防荷载定量评估方法*
    辛保泉, 党文义, 喻健良, 王溪舸, 闫兴清, 卢卫
    2021, 31(9):  113-11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6
    摘要 ( 243 )   PDF (1746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合理确定复杂石化过程多场景下蒸气云爆炸(VCE)设防荷载,基于风险可接受基准和抗爆设防要求,建立一种定量评估方法。首先,根据危险工艺流程划分泄漏单元,并计算爆炸频率;然后,基于荷兰应用科学组织的多能法,计算720个潜在爆炸场景的爆炸超压和作用时间;最后,根据提出的2个判定准则,定量确定某石化装置控制室的VCE设防荷载。结果表明:合理的VCE设防荷载应同时满足累积频率1×10-5~1×10-4次/a的风险可接受准则以及爆炸超压稳定最大化准则;爆炸场景、发生频率、阻塞区体积和爆炸源距离是影响VCE设防荷载的关键变量;该方法可以滤除高后果低概率场景对最终VCE设防荷载的影响,避免因场景选择离散造成VCE设防荷载计算结果的随机性。
    基于模糊信息粒化的矿业安全生产态势区间预测*
    吴孟龙, 叶义成, 胡南燕, 王其虎, 李文, 江慧敏
    2021, 31(9):  119-12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7
    摘要 ( 148 )   PDF (1842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矿业安全生产态势的预测精度,针对单一预测模型对非平稳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低、模型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信息粒化(FIG)的矿业安全生产态势区间预测模型。首先,将矿业安全生产态势时间序列映射为L、R、U等3个粒化参数序列;然后,采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模糊粒子序列中的线性部分,得到非线性残差序列;最后,将非线性的残差序列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将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SVM模型的残差序列预测值叠加,得到矿业安全生产态势时间序列的区间预测值。结果表明:用21组测试集样本验证基于FIG的区间预测模型的精度,得到L、R、U参数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834 57%、 20.207 90%、0.651 97%;基于FIG的矿业安全生产态势区间预测模型拟合效果优于ARIMA和SVM,精确度较高且区间范围较为合理。
    卸荷条件下含瓦斯煤声发射临界慢化特征*
    张冉, 刘杰, 撒占友, 程健维, 卢守青, 王春源
    2021, 31(9):  128-13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8
    摘要 ( 138 )   PDF (4086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煤样在卸荷条件下失稳破坏的有效前兆信息,设计不同瓦斯压力下的固定轴压卸围压试验,得到煤样破裂过程的声发射(AE)结果,并计算得到不同瓦斯压力条件下AE时间序列的临界慢化特征,预警煤岩瓦斯动力灾害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卸荷条件下含瓦斯煤AE时间序列具有临界慢化特征,方差与自相关系数在煤样破坏前的突然增大可以作为表征试样破裂失稳的前兆信息;窗口长度与滞后步长会对临界慢化特征产生影响,相比之下,方差受窗口长度和滞后步长影响均较小,且前兆信息出现前曲线变化波动平稳。
    煤火热能TPCT提取正交试验设计与极差分析*
    钟凯琪, 肖旸, 芦星, 邓军
    2021, 31(9):  135-14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19
    摘要 ( 125 )   PDF (3892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纳米氧化铜(CuO)工质浓度、插入深度、倾角等3个主要因素对煤火热能提取性能的影响,各选取3个水平组成L9正交试验,在煤体温度为100 ℃时,开展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煤火热能提取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可得:试验条件下,影响TPCT煤火热能提取的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倾角>纳米CuO工质浓度>插入深度,并确定出纳米CuO工质质量分数为5%,插入深度为40 cm,倾角为90°的最优方案。根据此方案进行重复性试验,发现在该方案下的试验最大降温率达38.62%,优于9组正交试验结果。基于上述试验与分析,确定出TPCT在煤火热能提取时的最佳因素水平,获得在该因素水平下对应的最佳提取效果。
    公共安全
    邮轮应急疏散过程建模、模拟与布局优化分析*
    于萍
    2021, 31(9):  142-14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0
    摘要 ( 143 )   PDF (5405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突发事件下邮轮疏散效率,优化邮轮空间布局,构建包括空间拓扑关系模型、游客应急疏散行为模型在内的邮轮疏散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具体邮轮为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疏散过程,并对邮轮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邮轮疏散的瓶颈是楼梯,增加瓶颈楼梯处的宽度可以提升疏散效率,但不能无限地提升疏散效率;相比于楼层通行速度,增加楼梯通行速度对疏散效率的提升更为明显;增加疏散出口可以提升疏散效率,但提升幅度与出口布设的位置与游客空间分布相关,只有当邮轮出口能相对均衡地覆盖游客时,才能更好地达到出口增加带来的疏散效能。
    基于文本挖掘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成因网络分析*
    韩天园, 田顺, 吕凯光, 李旋, 张佳涛, 魏朗
    2021, 31(9):  150-15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1
    摘要 ( 240 )   PDF (6001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查明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特征,有效预防事故和缓减伤害,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完成对254份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的数据结构化处理;运用改进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算法,提取出32个高权重关键词;基于事故成因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并结合人-车-路系统安全理论,构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机制的层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网络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违法行为、安全隐患和操作不当,其中违法行为贡献值依次为超载、超速、车道使用错误、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与操作不当的直接原因和安全隐患的间接原因的耦合,是重特大事故安全运行系统失稳的根本原因。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杯式燃烧器文献计量分析*
    赵宸豫, 张天巍, 张桂云, 郭子东
    2021, 31(9):  157-16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2
    摘要 ( 121 )   PDF (6235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分析杯式燃烧器的发展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采集到的322篇杯式燃烧器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对文献进行计量及科学知识图谱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杯式燃烧器及其相关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正在上升;中国是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发文量占总数的40%,并持续关注该领域;LIAO Guangxuan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以其为中心形成了较大的合作网络;通过研究热点分析,发现对杯式燃烧器中扩散火焰微观层次的研究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灭火剂形态将向复合型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杯式燃烧器作出改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灭火剂形态。
    防灾减灾技术与工程
    云南省森林火灾风险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
    龙腾腾, 殷继艳, 欧朝蓉, 杨强, 李勇, 王秋华
    2021, 31(9):  167-17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3
    摘要 ( 206 )   PDF (3136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揭示森林火灾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和关联性,给林火防控资源配置和区域联动提供科学参考,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利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云南省森林火灾风险,继而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森林火灾风险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西部森林火灾风险高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较高风险和高风险等级,尤其是滇西北、滇西和滇中地区;火灾风险趋势线有2条,1条从云南省的西北部沿着中部延伸到东北部,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另1条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态势;火灾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但显著程度一般,森林火灾风险的局部相关性较弱。
    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白春, 王来贵, 刘书贤, 路沙沙, 聂伟
    2021, 31(9):  174-18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4
    摘要 ( 122 )   PDF (3227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煤矿采动影响下采空区边缘地带建筑物抗震性能劣化特征,以采空区边缘地带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煤矿采动扰动下地表下沉、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及地震动力等因素,设计采动模拟试验台,开展0、2、4和6 mm/m等4个工况下的建筑物双向不均匀沉降试验,并基于一致相似率理论,选用相似比为1/10的缩尺模型,进行El-Centro波作用下设防烈度为7、8度的动力试验;通过白噪声扫频获得模型自振频率,研究模型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层间变形、能量时程响应变化、应变响应、破坏特征等动力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采动影响下建筑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初始损伤,采动损害主要集中在结构底部;地震作用下,受采动影响越大,结构动力反应显著增大,结构刚度折减越大;地震作用增强后,塑性损伤变形增大,结构刚度急剧下降,采动影响较大的工况存在薄弱层向上层扩展现象。
    应急技术与管理
    洞外无疏散条件的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研究*
    李春荟, 王明年, 郭晓晗, 刘轲瑞, 于丽
    2021, 31(9):  184-19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5
    摘要 ( 138 )   PDF (2118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现有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不能满足疏散救援要求,且洞外无疏散条件,提出适用于该条件下的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依托某铁路隧道工程,利用FDS5.0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列车起火位置、隧道纵向坡度及纵向通风风速等3种因素影响下列车着火的烟气扩散过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新型紧急救援站结构型式应包括疏散区、隔离区以及待避救援区3部分;纵向风速对烟气扩散长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坡度,最后是列车起火位置;建议下坡侧隔离区的设置长度为1 350 m,上坡侧隔离区的设置长度为1 450 m。
    职业卫生
    速度及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影响建模*
    唐范, 易灿南, 李开伟, 左华丽, 尹丽霞, 李婉琪
    2021, 31(9):  191-19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9.026
    摘要 ( 179 )   PDF (1941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速度、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构建描述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预测模型,设计动态拉力作业模拟试验;招募1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测量试验前后的最大随意收缩(MVC)、最大耐受时间(MET)以及记录身体多个部位的主观疲劳评分(RPE);探讨速度和负荷对拉力变化、MET和RPE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构建MET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速度显著影响MET、拉力衰减值(ΔF)、拉力衰减程度(DFD)以及多个部位的RPE,负荷仅显著影响MET;所建预测模型能描述MET与负荷强度、行走速度之间的关系,且相较其他MET预测模型,其偏差最小,更适用预测和评估动态拉力作业人员肌肉疲劳。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