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3-28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防灾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
    许兆丰, 田杰芳, 张靖
    2019, 29(3):  1-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1
    摘要 ( 470 )   PDF (1839KB) ( 10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城市灾害韧性建设,从防灾角度出发,研究城市韧性。首先,从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组织/制度韧性等4个方面分析城市防灾韧性,构建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云物元方法构建城市灾害韧性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组织/制度韧性是城市灾害韧性评价应考虑的主要方面;用所建模型得到唐山市综合防灾韧性等级为良,与实际情况相符。
    安全人体学
    村镇道路会车特性与驾驶员心生理变化关系研究
    乔建刚, 吴艳霞, 许军
    2019, 29(3):  8-1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2
    摘要 ( 187 )   PDF (3429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村镇道路行车安全性,实地检测村镇道路会车过程中车速和驾驶员的心生理反应参数,融合交通工程学、心理学和人因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探究会车过程中车辆的运行特性与驾驶员心率变化间的关系。首先整体分析试验中所有会车过程的行车状态,然后分析直线段上单次会车过程中车速变化与心率增长率的关系,最后分析曲线段上车速、心率增长率与平曲线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村镇道路上,驾驶员会车时存在明显的紧张行为;在会车时域内车速、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呈U型变化,且两者变化趋势相反;会车时的车速随道路平曲线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心率增长率随平曲线半径的增加而减小。
    重复超速违法行为罚款模式研究
    付川云, 李雅洁, 胡钟予
    2019, 29(3):  14-2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3
    摘要 ( 206 )   PDF (1546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遏制屡罚屡犯的超速违法惯犯,探究重复超速违法行为罚款模式及其适用条件。搜集德阳市2015—2017年机动车超速违法记录,划分超速违法车辆类型,量化超速违法行为收益,构建交通违法行为低额单一罚款、递增罚款、高额单一罚款模式,提出超速违法行为产生的社会福利计算方法,比较可接受收益和非法收益均不变、可接受收益可变而非法收益不变2种情况下3种罚款模式对应的社会福利大小,确定各罚款模式的适用条件,并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若超速违法行为导致的社会损失较大,则递增罚款模式比低额单一罚款模式更优,但不如高额单一罚款模式;反之,则相反;递增罚款模式是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
    安全系统学
    偏置碰撞中轿车左后排乘员损伤的研究
    彭聪, 张道文, 杨苓, 刘卓异
    2019, 29(3):  21-2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4
    摘要 ( 202 )   PDF (5032KB)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识别轿车正面偏置碰撞中后排左侧乘员的损伤特点,开展模拟研究。利用HyperMesh有限元软件,建立包含有限元轿车、可变形壁障及假人的基础模型1,并在基础模型1上为假人添加三点式安全带,建立模型2,在模型2基础上为假人创建侧气囊,建立模型3;采用Ls-Dyna 软件求解计算,并应用HyperGraph软件分析不同重叠率偏置碰撞下假人的损伤情况;对比基础模型1、模型2、模型3仿真试验的假人损伤情况,分析不同约束系统对左后排假人的保护效能。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重叠率增大,左后排乘员头部和胸部的加速度峰值均相应减小;碰撞重叠率在试验范围内变化时,颈部所受合力的峰值波动较小;使用安全带能显著降低乘员的损伤;侧气囊对乘员胸部有保护作用。
    安全工程技术科学
    动力锂离子电池穿刺试验安全性研究
    彭波, 罗琼瑶, 张怡, 王立芬, 赵长征
    2019, 29(3):  27-3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5
    摘要 ( 377 )   PDF (3546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动力锂离子电池受到物理穿刺时的火灾和爆炸安全性能,针对3种常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其中2种为钴酸锂正极,1种为三元材料正极),开展不同穿刺速度和穿刺深度条件下的安全性能试验,以锂离子电池正极表面温度来评价电池的火灾和爆炸安全性。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穿刺深度越深,正极表面温度升高越快,火灾安全风险越高;当穿刺深度达到100%时,2种正极材料电池的温度升高受穿刺速度影响较小,同一电池的升降温速率基本一致;相同穿刺速度下,相比于三元材料正极电池,钴酸锂正极电池升温更快,达到的最高温度更高。
    考虑火灾动态扩散过程的高层建筑疏散路径研究
    张明空, 胡小兵, 王静爱
    2019, 29(3):  32-3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6
    摘要 ( 286 )   PDF (3225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给火灾中高层建筑人员提供最优逃生路径,提高高层人员面对火灾的应急能力,提出基于涟漪扩散算法(RSA)的协同进化路径优化方法(CEPO);借助火灾动力学软件(FDS)模拟北京某高层建筑的火灾扩散情况,采用CEPO方法优化人员疏散路径,并选取传统动态路径优化方法(DPO)验证CEPO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EPO方法总的疏散时间较传统DPO方法缩短约8%, DPO方法无法成功疏散的总人数是CEPO方法未能成功疏散总人数的270%;用CEPO方法能获得实际最优疏散路径,避免出现绕远的不合理现象,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的火灾疏散效果。
    带自动灭火装置的车用锂电池箱盖系统开发与验证
    刘得星, 兰凤崇, 陈吉清, 刘蒙蒙
    2019, 29(3):  39-4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7
    摘要 ( 605 )   PDF (1858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主、被动安全相结合的思路,针对目前车载锂电池包热失控主动监测与预防措施存在的不足,开发一种带自动灭火装置的锂电池箱盖系统。通过燃烧试验测出单块三元锂电池及其主要组件的燃烧特性,得到相应的温度及热释放速率曲线;以此为基础,确定箱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火灾探测模块及灭火模块进行选型和设计;最后,结合Semenov热失控原理、传热学理论及GB50084—2017的设计要求,验证箱盖系统应用在某电动车锂电池箱中的灭火效果。结果表明:该箱盖系统能有效监测并扑灭锂电池包早期局部火灾,并持续冷却降温,防止火灾复燃,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潜力。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尹敏, 李孜军
    2019, 29(3):  45-5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8
    摘要 ( 201 )   PDF (1629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拓展研究含硫油品储罐自燃的影响因素,选择硫腐蚀产物混合物粒径、油污、含水率和硫化亚铁与硫化铁的质量比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测定氧化增重率;基于正交试验验证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处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硫腐蚀产物混合物粒径、油污、含水率和硫铁化合物质量比等4个因素是影响其自燃的重要因素,且单因素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硫铁化合物质量比、油污、粒径、含水率;交互作用中较为重要的是硫铁化合物质量比和油污的交互作用以及水分和油污的交互作用,其余交互作用可忽略。
    苯蒸气爆炸/燃烧火焰传播特性研究
    高建村, 周尚勇, 胡守涛, 王乐, 孙谞
    2019, 29(3):  51-5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09
    摘要 ( 316 )   PDF (4159KB)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苯蒸气爆炸/燃烧火焰传播特性,在自主设计加工的长度1 m的透明可视化爆炸试验管道内,开展不同浓度苯蒸气的爆炸/燃烧试验,利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管道内不同浓度苯蒸气爆炸火焰传播图像,并对比研究火焰图像。结果表明:低浓度苯蒸气-空气预混气体点燃后发生剧烈爆炸反应,随着苯蒸气浓度的升高,剧烈爆炸反应转为温和燃烧反应;火焰传播平均速度随苯蒸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苯蒸气体积分数为2.8%时,火焰传播平均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苯蒸气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低浓度苯蒸气爆炸火焰传播过程经历了急剧加速、急剧减速、缓慢加速和缓慢减速4个阶段,高浓度苯蒸气火焰传播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火焰形态与火焰传播速度密切相关。
    井下大爆破直通巷道冲击波超压的预测研究
    骆浩浩, 李祥龙, 王建国, 李广涛, 李在利
    2019, 29(3):  57-6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0
    摘要 ( 181 )   PDF (3048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减小爆破冲击波对井下人员和设备的影响,利用NUBOX-9012爆破冲击波智能监测仪及配套的冲击波传感器监测爆炸冲击波现场,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模拟爆破冲击波在直通巷道内的衰减过程,提取数值计算的结果,经数据拟合得到一端开口的直通巷道冲击波超压预测公式中的未知系数b1b2b3,将直通巷道内不同药量、不同距离处的原始数据代入冲击波超压预测公式得到巷道超压峰值,并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预测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该冲击波超压峰值预测公式适用于预测井下直通巷道的冲击波超压峰值。
    不同初始条件的UGM(1,1)管道腐蚀预测建模研究
    张新生, 叶晓艳
    2019, 29(3):  63-6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1
    摘要 ( 217 )   PDF (1692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非等间距灰色模型(UGM(1,1))的初始条件对管道腐蚀预测的影响,首先,探讨现有4种不同初始条件的UGM(1,1)管道腐蚀预测模型的建模步骤;其次,融合新陈代谢和新信息优先原理的建模思想,对现有的初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初始条件滑动的非等间距管道腐蚀预测灰色模型(SUGM(1,1,ρ));最后,以某海洋立管为例,预测其腐蚀速率,对比分析SUGM(1,1,ρ)模型和现有4种不同初始条件的UGM(1,1)模型的预测效果,验证SUGM(1,1,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用现有4种不同初始条件的UGM(1,1)管道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6%、3.35%、3.49%和3.36%,用SUGM(1,1,ρ)模型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7%。
    轴向应力对腐蚀缺陷管道极限内压的影响
    赵鹏程, 帅健, 唐雨, 许葵
    2019, 29(3):  70-7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2
    摘要 ( 277 )   PDF (2144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轴向应力对腐蚀缺陷管道极限内压的影响,采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建立轴向应力和内压作用下的管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文献中的爆破试验数据验证模型后,分析不同腐蚀缺陷参数、材料参数在轴向压应力和轴向拉应力作用下对应的管道极限内压变化情况,提出轴向应力作用下的腐蚀缺陷管道极限内压预测公式。结果表明:轴向压应力会造成缺陷管道极限内压降低,极限内压受轴向应力影响程度不同,缺陷几何尺寸越小,轴向应力对管道极限内压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轴向拉应力会造成管道极限内压略微升高,且轴向应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不同腐蚀缺陷几何尺寸的管道屈服强度越高,轴向应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所建立的极限内压预测公式,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腐蚀缺陷管道极限内压的计算。
    受限空间钻孔工人的肌肉疲劳特性研究
    徐胜, 金龙哲, 徐明伟
    2019, 29(3):  76-8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3
    摘要 ( 222 )   PDF (2128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受限空间下钻孔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肌肉疲劳特征,通过模拟试验,测量立姿、半蹲姿、全蹲姿姿势下,颈夹肌、胸腰筋膜等10块肌肉的表面肌电值(sEMG);用中值频率(MF)作为指标,根据MF下降率评定各肌肉的疲劳程度,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对比疲劳程度的变化,从而提出减轻肌肉疲劳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肌肉疲劳程度越深,MF下降越快;腰部3种姿势下均表现出较高的下降率(0.374±0.129),立姿中颈部下降率(0.60)、蹲姿中小腿胫骨肌下降率(0.55)也较高;而调整作业周期可以使MF值下降1.33~9.85倍,有效减轻疲劳程度。
    远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卸压增透效应
    肖家平, 杨科, 李志华, 孙泽宏
    2019, 29(3):  82-8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4
    摘要 ( 208 )   PDF (3971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对卸压增透效果的影响,根据潘二煤矿11223工作面地质条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远距离煤层卸压开采应力场、位移场、裂隙场分布特征,并以卸压系数为判据,确定工作面卸压增透范围。研究表明:西二段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方式,下方11223工作面开采会引起上覆11224工作面位移场、应力场发生明显变化,11224工作面中部卸压系数达90.37%,卸压效果良好;东一段11224工作面采用风巷外错90 m、机巷内错 90 m 的方式布置,导致11224工作面下部卸压系数88.97%,卸压效果较好,而在工作面上部卸压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比,可以确定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时,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可获得更好的卸压增透效果。
    基于SD的HEP仿真建模分析
    张亚, 张明广, 钱城江, 赵瑶
    2019, 29(3):  89-9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5
    摘要 ( 228 )   PDF (1845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研究石化企业员工面对突发事故时人因失误概率(HEP)的变化情况,基于系统动力学(SD)理论和方法,构建事故下企业员工HEP的因果图和系统图,并运用Vensim软件进行动态模拟,定量分析各因素对企业员工HEP影响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HEP曲线变化以 35 h 为截止点被划分为2个特征不同的阶段,截止点之前及之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风险认知和个人安全承诺,调整HEP影响因素的人因误差效应指数能改变HEP的演化趋势。
    含顺倾弱层边坡三维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
    王东, 李广贺, 曹兰柱, 徐晓惠, 张立国
    2019, 29(3):  95-10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6
    摘要 ( 187 )   PDF (3721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含顺倾弱层边坡弱层暴露长度的计算难题,综合考虑岩体赋存特征与滑体三维空间形态,构建含顺倾弱层边坡三维滑体的简化力学模型,分析滑体边界上的力学条件,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获得确定弱层暴露长度的含顺倾弱层边坡三维稳定性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白音华一号露天煤矿,并采用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离散元方法(CDEM)进行模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白音华一号露天煤矿非工作帮边坡稳定系数Fs与弱层暴露长度L负相关,临界暴露长度约为500 m,允许暴露长度约为300 m;通过该方法确定的弱层暴露长度与模拟结果有显著的一致性。
    倾斜煤层断顶卸压模型试验研究
    代树红, 李硕, 张寅, 陈晨
    2019, 29(3):  102-10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7
    摘要 ( 188 )   PDF (3922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倾斜煤层断顶卸压位置对煤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双鸭山某矿的回采工作面为试验原型,开展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采用相似材料和模型架,模拟工作面回采区域的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的应力状态,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M)实时测试模型断顶前后煤柱、煤体和顶板区域的变形场。结果表明:在巷道紧邻煤柱上部实施断顶,巷道及煤柱内侧出现明显变形集中区域,上覆岩体下沉,煤柱内侧受拉伸;在相邻采空区紧邻煤柱实施断顶,粗砂岩和细砂岩沿岩层界面发生界面滑动,但位移量较小;在煤柱外边缘以里3 m处实施断顶,采空区一侧煤体受上覆顶板压力作用发生塑性变形,煤柱体外侧塑性区产生水平位移,顶板下沉对巷道变形影响较小。煤柱外边缘以里3 m是最合理的断顶卸压位置。
    保护层开采防突效果区域时空特征分析
    郭怀广
    2019, 29(3):  108-11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8
    摘要 ( 136 )   PDF (2763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保护层开采区域防突效果的时空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抽采补充措施相关参数,制定更优的被保护煤层采掘时空规划,建立伏岩应力(变形)力学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并现场考察被保护煤层参数变化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覆(伏)岩层岩性及结构、煤层开采厚度、工作面长度等是影响保护效果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被保护区域煤层的应力呈W型分布,变形呈M型分布;随工作面位置变化,瓦斯压力先增加后降低,膨胀率和透气性先降低后增加;煤岩变形量相对于工作面位置的推移存在一定的迟滞性,体现了煤岩变形的蠕变特征。
    玄武岩纤维增强尾矿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郑彬彬, 张东明, 王浩, 杨瀚
    2019, 29(3):  114-11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19
    摘要 ( 204 )   PDF (3364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尾矿坝的安全稳定性,提出纤维加筋增强尾矿力学性质的方法,采用三轴试验和扫描电镜(SEM)技术观测法,系统研究纤维加筋效果和纤维作用机制。首先,以云锡公司某选厂分级尾矿作为试验试样,甄选出玄武岩纤维作为加筋尾矿的理想材料,制备纤维加筋尾矿试样;然后,开展纤维加筋尾矿试样的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尾矿干密度纤维参数等对玄武岩纤维加筋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借助SEM,从微细观的角度分析玄武岩纤维与尾矿颗粒的界面作用特性,揭示纤维增强尾矿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能有效提高尾矿的抗剪强度;随干密度和围压的增大,加筋尾矿的抗剪强度增大;尾矿颗粒越粗糙,纤维作用效果越好。
    易自燃煤层顺层抽采钻孔封孔参数优化研究
    祁云, 齐庆杰, 吕有厂, 周新华, 迟羽淳
    2019, 29(3):  120-12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0
    摘要 ( 196 )   PDF (3945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平煤十矿顺层抽采钻孔封孔不佳导致钻孔自然发火问题,用钻屑法试验研究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深入分析钻孔周围存在的漏气情况及导致钻孔自然发火的条件,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数值模拟不同封孔深度与长度下钻孔周围漏风速度的分布状况,得到最优封孔参数,并探讨其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距巷道0~7 m为破碎区,8~19 m为塑性区,20~28 m为弹性区;巷道周围破碎区、钻孔周围漏气圈、封孔材料漏风及抽采管路漏风为钻孔漏风区域,为钻孔自然发火提供通风供氧条件。研究表明:当封孔深度为17 m,封孔长度为8 m,最大抽采负压低于30 kPa时为最优封孔条件,既能保证抽采效果又能防止钻孔自然发火;封孔参数优化后单孔瓦斯抽采体积分数达到70%。
    氧化石墨烯制备工艺危险性研究
    周宇, 苏磊, 谢传欣
    2019, 29(3):  127-13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1
    摘要 ( 200 )   PDF (2821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降低氧化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危险性,利用反应量热仪(R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等仪器,探究工艺过程放热原因,测试影响热量释放的搅拌速度、加料时间、投料温度和中温阶段反应温度等参数;然后设计正交试验,得到不同条件下相关动力学参数;最后根据动力学参数正交分析,获得制备过程的最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放热原因是高锰酸钾的生成集聚及其快速分解。中温阶段反应温度是控制氧化石墨烯制备工艺过程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搅拌速度为250 r/min、加料时间为60 min、投料温度为0 ℃和中温阶段反应温度为20 ℃时的工况,为最优工况。
    基于蠕变变形的顺煤层钻孔筛管封孔技术研究
    张起, 魏国营, 秦宾宾, 刘威, 王俊铭
    2019, 29(3):  133-13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2
    摘要 ( 150 )   PDF (2924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顺煤层抽采钻孔在抽采过程中由于钻孔断面变形缩小导致抽采流量和浓度低下的问题,采用FLAC3D软件构建基于蠕变规律的钻孔煤体形变模型,对比分析常规和预置筛管钻孔周围煤体的蠕变位移和塑形区变化情况;提出预置筛管抽采封孔技术以提高孔壁支护力、改善钻孔抽采断面,并进行工业验证。研究表明:顺层抽采钻孔完孔后,孔壁受环向压力的影响,钻孔周围煤体呈现出向钻孔方向蠕变挤压特性,而且筛管钻孔相较常规钻孔形变量明显变小;现场采用预置筛管抽采封孔技术后,相较常规封孔技术,抽采65天时钻孔抽采量提高191%,抽采浓度提高137%,抽采效率提高显著。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水雾荷电脱除PM2.5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葛少成, 孙丽英, 荆德吉, 陈曦, 陈景序, 郭佳策
    2019, 29(3):  139-14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3
    摘要 ( 197 )   PDF (3325KB) ( 6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PM2.5难以脱除的问题,设计并开展正交试验以研究水雾荷电特性及含尘气流风速对PM2.5脱除效率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分析气液两相荷电水雾脱除PM2.5的特性,建立PM2.5脱除效率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回归模型是有效的,应用回归模型可以预测PM2.5脱除效率;当荷电电压x1为12 kV、电极间距为15 mm、电极环直径x3为60 mm、气液比x4为1.5、喷嘴直径x5为0.6 mm、含尘气流风速x6为4 m/s时,PM2.5脱除效率最优值为97.26%;PM2.5脱除效率与x1x2x4正相关,与x3x5x6负相关,因素近重要程度排序为x1>x6>x4>x5>x3>x2
    安全社会工程
    基于文本聚类的煤矿安全隐患类型挖掘研究
    谭章禄, 王兆刚, 胡翰, 姜萱, 彭胜男
    2019, 29(3):  145-14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4
    摘要 ( 240 )   PDF (1388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煤矿安全管理者对隐患数据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水平,将文本聚类方法运用于煤矿企业历史安全隐患记录数据的挖掘分析,并采用卡方统计量提取与类别关联度高的特征词描述聚类结果,研究历史隐患数据中记录的主要隐患的类型及特点。结果表明:文本聚类与卡方统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识别煤矿安全隐患数据中记录的主要隐患类型及特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以数量多的隐患类型作为排查侧重点,根据隐患类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煤矿安全诚信测量模型
    魏志杰, 殷腾飞, 王立杰
    2019, 29(3):  149-15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5
    摘要 ( 169 )   PDF (1607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准确评价煤矿安全诚信水平,首先,参考煤矿安全诚信评价的相关成果,明确安全诚信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教育与培训、保障与监督等4个评价维度;其次,从这4个维度构建安全诚信测量模型,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根据4个维度(潜变量)设计观测变量,形成调查问卷;然后,以冀中能源集团所属2个煤矿为样本开展调查,用调查数据验证测量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法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与测量模型的适配度较好,观测变量能够较为稳定地反映潜变量;4个评价维度能够较好地体现煤矿的安全诚信管理水平。
    公共安全
    事故中的安全信息耦合研究
    罗通元, 吴超
    2019, 29(3):  155-16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6
    摘要 ( 175 )   PDF (1824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事故应急及预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结合耦合分析理论研究事故中的安全信息传播。首先,从安全信息学层面提出安全信息概念,分析将耦合理论应用于安全信息传播和演化的必要性;然后,基于安全信息的本质规律,界定出事故的安全信息特有的4条特征;其次,从企业、政府和社会层面阐明影响安全信息的24项基本耦合因子;最后,根据文献及耦合因子建立包含9个关键点和42条路径的事故安全信息耦合作用路径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安全信息基本耦合模型。结果表明:事故安全信息耦合机制对于安全信息耦合过程及演化模型有指导意义,可为基于安全信息的事故应急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耦合激励机制下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王威, 夏陈红, 马东辉, 苏经宇
    2019, 29(3):  161-16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7
    摘要 ( 365 )   PDF (5664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区域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忽略多灾种间相互作用、对城市用地规划指导缺乏的问题,建立基于耦合激励机制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中心城区的地质、地震、火灾、洪水、内涝等典型灾害信息;然后,制定各单灾种之间的空间耦合激励规则;最后,利用有序分位加权集结算子评价多灾种的综合风险。结果表明:极高、高、中等、低、极低危险区的面积分别占26%、19%、31%、21%、3%;综合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滹沱河沿岸、重大危险源周边及石家庄断裂带区域,呈集群式分布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激励模型能精确融合各灾种信息并克服众多不确定性问题,有效实现快速、灵活化的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的评估。
    基于流推理的定线制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评估方法
    魏万淇, 高曙, 初秀民
    2019, 29(3):  168-17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8
    摘要 ( 203 )   PDF (1576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船舶航行过程中人员、船舶、环境、管理等数据,实时评估船舶航行安全状态,提出基于流推理(SR)的定线制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评估方法。首先,利用粗糙集条件信息熵(RSCIE)约简评估要素,结合专家知识,设计评估本体;然后,通过语义Web技术融合实时采集的相关流数据,用SR引擎推理船舶航行安全状态;最后,运用该方法评估南京下游定线制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状态,并与基于云理论(CT)的安全评估方法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时效性,而且检测率高、误报率低。
    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决策冲突协调模型
    夏登友, 高平, 任少云, 朱红伟, 张云博
    2019, 29(3):  174-17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29
    摘要 ( 244 )   PDF (1673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专家群体之间的冲突问题,构建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决策冲突协调模型。首先,根据冲突与一致性相对的关系,基于模糊逻辑理论提出一种应急决策冲突程度表示方法,定量表示应急决策冲突程度,确定冲突阈值;其次,结合应急决策冲突实际,提出冲突协调策略,设计冲突协调步骤;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案例中,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全面反映应急决策专家的偏好,定量表示应急决策冲突程度,并具有协调消解决策者之间冲突的作用。
    多出口条件下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模型
    郑霞忠, 蔡莉莉, 张明, 晋良海, 陈艳
    2019, 29(3):  180-18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3.030
    摘要 ( 290 )   PDF (1690KB)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减少拥堵发生概率,考虑多出口条件下疏散人群路径选择特点,建立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模型。首先以疏散通道布置方位为基础,建立疏散网络,确定可行疏散路径集合,考虑人群流量与排队时间动态关系,计算人群雍滞时间,表征路径当量长度,迭代可行路径集合;然后以疏散总时间最短为目标,修正Dijkstra算法目标函数,全局搜索时间最优路径,分配疏散方案;最后通过某多出口疏散案例,对比传统最短路径和优化最短时间疏散方案疏散总时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疏散方案排队总时间与疏散总时间均小于传统疏散模型,疏散出口利用率更高,人流分布更为均匀,疏散路径重叠概率较小,有效提升了疏散效率。
    书评
    安全视域下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评《法医学司法鉴定》
    莫耀南
    2019, 29(3):  187-188. 
    摘要 ( 82 )   PDF (1788KB) ( 1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文视角下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现状及对策研究——评《大学生体育健康教程之安全教育》
    李恺宪, 窦丽, 季锋, 周法斌, 丁道旭
    2019, 29(3):  190-190. 
    摘要 ( 65 )   PDF (1710KB) ( 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