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ISSN 1003-3033 CN 11-2865/X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栏目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规范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28
上一期
下一期
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人群灾害韧性的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研究
孟博, 方东平, 李楠
2018, 28(6): 1-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1
摘要
(
313
)
PDF
(1701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好地抵御各种灾害,在困境中快速积极地恢复,展开对群体韧性的相关研究。通过对灾害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探讨不同灾害类型给人们造成的创伤;剖析个体韧性、群体韧性概念及内涵;结合人群适应性、风险感知及行为动机等经典理论,探索群体韧性建设的关键维度,进而提出一个有关群体韧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目前在群体韧性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提出的理论框架包含4个维度,是群体韧性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
安全社会科学
大数据视域下循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闪顺章, 吴超, 王从陆, 王秉
2018, 28(6): 7-1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2
摘要
(
173
)
PDF
(1766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循证安全(EBS)决策的可靠性,寻找安全决策的最佳证据支撑,首先,基于大数据和EBS相关理论,提出安全证据的概念;其次,分析大数据视域下安全证据的特点,总结大数据视域下的5级安全证据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数据视域下的EBS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具体内涵和其中的安全信息流向;最后,探讨大数据在EBS中的应用前景及优势,并给出3点促进意见。结果表明:大数据的应用是EBS发展的新方向,提出的EBS管理模式和5级安全证据体系有助于为EBS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安全人体学
矿工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李乃文, 冀永红, 唐水清, 牛莉霞
2018, 28(6): 13-1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3
摘要
(
216
)
PDF
(1622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遏制矿工反生产行为,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矿工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SD模型。借助Vensim软件模拟矿工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因素对矿工反生产行为的动态影响,模拟矿工反生产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工作倦怠水平、安全监管水平对矿工反生产行为有明显促进作用,安全激励水平、示范性规范水平、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和组织氛围活性水平对矿工反生产行为有明显抑制作用;系统各影响因素对矿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均存在差异;在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矿工反生产行为演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安全监管、示范性规范和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地铁驾驶员驾驶疲劳状态监测
姜兴宇, 徐海峰, 吴善春, 赵地
2018, 28(6): 19-2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4
摘要
(
385
)
PDF
(2732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监测地铁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模式下驾驶员驾驶疲劳状态,以S地铁公司的驾驶员为研究对象,开展驾驶员疲劳主、客观监测研究。主观监测应用《自觉症状调查表》调查并统计分析地铁驾驶员的驾驶主观疲劳感受;客观监测应用Eegosports 64通道无线脑电肌电系统测量地铁驾驶员在各班次、各时间段的脑电(EEG)信号,并结合Matlab工具箱中的EEGLAB分析各班次驾驶员EEG中δ波的频谱图。结果表明:驾驶员驾驶疲劳总体的平均得分为1.8分,即驾驶疲劳有些明显,且晚班和夜班驾驶疲劳比白班的大,从主客观2方面说明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管制员信息加工水平鉴别技术及影响机制
李敬强, 李康, 王勇, 赵宁
2018, 28(6): 25-3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5
摘要
(
307
)
PDF
(1719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管制员信息加工水平的鉴别效率,以提升管制运行安全水平,首先分析管制工作信息加工过程,基于作业测验,设计管制员信息加工水平测验工具,依据信号检测理论(SDT)中的敏感性指标
d
与倾向性指标
β
来鉴别管制员信息加工水平;然后,通过实例进行聚类分析,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管制员神经系统特性对
d
、
β
的影响。结果表明:
d
、
β
分别是管制员信息加工能力与信息加工倾向的鉴别指标,管制员信息加工水平可聚类为3类,管制员神经系统的强度、灵活性能正向预测其信息加工能力,平衡性能负向预测其信息加工倾向。
重复性同侧搬举负荷对竖脊肌疲劳的影响
吴旭东, 马佩, 王乐军, 张胜年
2018, 28(6): 31-3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6
摘要
(
232
)
PDF
(1621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预防重复性同侧搬举对竖脊肌的伤害,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开展搬举试验,研究竖脊肌疲劳的影响因素。试验要求设置不同工件重量、搬举频率和搬举角度等3个负荷,并设置8个任务组;要求12名被试完成8个任务组中的右侧重复性搬举,记录相关sEMG信号,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竖脊肌疲劳的负荷因素。结果表明:搬举过程中随着工件重量、搬举频率和搬举角度负荷增加,sEMG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下降,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增大,最大随意收缩肌电百分比(MVE%)增大,最大负荷左右竖脊肌最大值分别为(64.85%±11.89%)MVE和(41.24%±9.77%)MVE;各任务组搬举中,左右竖脊肌均明显疲劳,而疲劳程度不一致;重复性同侧搬举负荷对竖脊肌疲劳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重量、角度和频率。
疲劳及紧张状态管制员通话语音反应特征研究
张兴俭, 袁乐平, 赵嶷飞
2018, 28(6): 37-4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7
摘要
(
364
)
PDF
(2661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预防管制员工作中陷入疲劳及紧张状态,研究处于这2种状态时管制员的管制通话语音反应特征。通过管制模拟试验方式采集管制员在正常、疲劳、紧张和疲劳且紧张等4种状态的管制语音数据,并提取各状态下管制员回复机长的语音次数和反应时间,统计平均每架航班反应次数、整个管制任务及不同时段平均反应时间等3种参数,分析疲劳和紧张导致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疲劳和紧张将使管制员完成同等管制任务需要更多反应次数,疲劳时管制员反应速度变慢、稳定性降低,且两者会随工作时间增加变得更差;紧张将使反应时间稳定性降低,并使反应随工作时间增长而变慢。
基于个性化行为模型的驾驶疲劳识别方法
楚文慧, 吴超仲, 张晖, 杨曼, 李思瑶
2018, 28(6): 43-4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8
摘要
(
317
)
PDF
(1759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疲劳驾驶状态的识别精度,应考虑驾驶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实车驾驶试验条件下车道保持行为中的车速和车道偏离值为输入,以方向盘转角为输出,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针对每个驾驶人构建正常驾驶状态下的车道保持行为模型,并根据残差对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将疲劳驾驶状态下的车速和车道偏离值输入到上述驾驶行为模型中,可得到模型预测的方向盘转角值,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际方向盘转角之间的差异,研究疲劳对驾驶人行为的影响;将预测残差作为输入,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疲劳驾驶状态辨识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BF神经网络-SVM识别模型对不同驾驶人疲劳驾驶状态的平均识别率达85%。
公交驾驶员驾驶愤怒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
林庆丰, 邓院昌, 张圆, 史晨军
2018, 28(6): 49-5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09
摘要
(
429
)
PDF
(1500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公交驾驶员的驾驶愤怒诱因,基于原始驾驶愤怒量表和客运驾驶员驾驶愤怒量表,经过访谈设计公交驾驶员驾驶愤怒量表,并在广东省内回收210份有效数据;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修订量表;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
t
检验初步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由23个题项组成,包括利己行为、缓慢驾驶、交通阻碍、违规驾驶和无礼行为等5个因子,其中利己行为平均得分最高;近2年发生过交通事故与因违章被处罚过的驾驶员缓慢驾驶得分显著较高;除缓慢驾驶外的所有因子得分与公交驾龄显著正相关;利己行为和无礼行为得分两者与每天平均工作时长显著正相关。
安全态度的转变过程及方法研究
黄玺, 吴超
2018, 28(6): 55-6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0
摘要
(
601
)
PDF
(1728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安全态度会导致不安全行为,转变不安全态度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安全态度定义为人对所在社会组织中不安全因素、安全状态及其保障措施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倾向和内隐行为反应;在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安全态度的内涵,论述其形成机制;从内容失衡和心理需求的角度,探讨安全态度转变的内在过程;根据传播劝服模型,构建安全态度转变的外部作用模型。研究表明:转变安全态度需要提高劝导者的影响力、提高安全信息的冲击力、降低受众的心理抵抗力和增强环境一致性。
不同训练维度下新手驾驶人潜在危险认知能力研究
华珺, 赵俊玮, 刘浩学, 朱彤
2018, 28(6): 61-6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1
摘要
(
228
)
PDF
(4150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完善我国驾驶人安全教育体系,预防由驾驶人引发的交通事故,选取潜在危险认知通过率、危险区域正确判断率、避险操作准确度为评价指标,利用自主开发的测试培训软件,采集36名被试的数据,分析不同训练频次及丰富度下,新手驾驶人潜在危险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反复训练可使驾驶人潜在危险认知能力提高并保持稳定;相较于低频训练,3~6天/次的高、中频训练效果更明显;相较于简单训练,有针对性教育指导的多样训练使驾驶人能力提升更快;有限的训练条件下,进行6~8次多样训练效果较好。
安全系统学
管制移交人误本体建模及BN诊断研究
王洁宁, 庾睿
2018, 28(6): 67-7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2
摘要
(
203
)
PDF
(2015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管控人为差错导致的空中交通管制(ATM)移交风险,提高空管运行安全,基于空管人误分类模型(HERA-JANUS)构建领域本体模型,并借助BNTab插件和NeticaJ接口将领域本体转化为贝叶斯网络(BN)模型,通过软件Netica对管制移交人误进行可视化诊断;利用Netica训练美国航空安全报告系统(ASRS)中的统计数据,修正先验概率,以实际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得出关键差错行为。结果表明:BN诊断可实现管制移交人误关键因素的识别,信息发送不正确、管制员误判、较晚和(或)没有发现目标等3种内部差错行为显著影响信息传输、行为选择和行为时间。
多车道城市快速路交织区拥堵形成机制
陈亮, 何志超, 李巧茹, 何涛
2018, 28(6): 73-7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3
摘要
(
215
)
PDF
(2717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快速路交织区拥堵现象,重点考虑临时驶出车辆的影响,结合车辆变道安全间距、变道决策等因素,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多车道交织区离散模型,仿真模拟饱和状态下多车道交织区交通流演变过程,分析交织区拥堵的形成机制;通过仿真试验与实际道路交通量的比较,对模型予以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加合理地重现交织区车流运行情形,常规驶出车辆与临时驶出车辆对交织区车流影响较大,其中车辆临时驶出具有突发性,对交织区系统流量干扰严重;交织区长度对其通行能力有影响,为使交织区通行能力最大化,其长度应不小于150 m。
基于视野和投影修正技术的车辆纵向安全研究
马玉春, 周劲草
2018, 28(6): 79-8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4
摘要
(
201
)
PDF
(2711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现有机器视觉测距技术存在焦距选择不当,以及由特征点离地间隙造成的纵向测距精确性较低导致纵向预警时刻滞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野修正和投影修正技术的用于测量同向行驶且有不可忽视的碰撞风险的2个车辆间纵向距离的方法。采用麋鹿试验分析发散态纵向识别区域模型不足,建立收敛态纵向预警区域模型,结合安全制动距离动力学仿真结果,计算出收敛态纵向预警区域模型对应的稳态成像焦距值,完成视野修正;利用静态参数拟合回归得出纵向误差函数,完成特征点投影修正,实现高精度纵向距离测量。运用靶源板静态试验进行测量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所给方法在30~100m测量范围内的测量精确度平均相对误差低于3.5%,绝对误差小于2.6 m。
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
郑展骥, 项乔君, 李涵, 顾欣
2018, 28(6): 85-9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5
摘要
(
263
)
PDF
(2296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互通立交分流区存在频繁的变换车道现象,导致交通流运行紊乱、交通冲突频发。为分析互通分流区交通安全状况,首先分析车头时距及车辆变道位置等交通流特性与交通冲突的关系,然后采用间隙接受理论判别交通冲突区间,构建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车辆变道位置与交通冲突地点存在显著相关性,均位于距基准点600 m以内和减速车道的前60 m路段;交通冲突临界间隙为2.21 s,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交通冲突区间为(2.06 s, 2.31 s);分流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0%以下。减速车道长度以及分流比是影响交通冲突数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分流区交通安全改善方案的依据。
多重复合性道路交通事故逆向分步再现分析
陶孙文, 陈吉清, 兰凤崇
2018, 28(6): 91-9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6
摘要
(
232
)
PDF
(4150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再现多重复合性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以确定事故致因,提出逆向分步再现仿真方法。首先,鉴定分析所采集的少量事故信息,依据鉴定结果将复合事故划分为若干碰撞时序;然后,先仿真后端时序的碰撞过程,得出该时序碰撞前车辆运动状态,利用一致性约束方案判定再现过程的一致性,若一致,再以同样方式仿真前一碰撞时序,依此步骤逆向推进,直至事故仿真完毕,确定事故过程及致因;最后,以一起双时序复合事故的再现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再现双时序复合事故,且误差率较小;前期的事故信息采集及鉴定分析有利于正确判定事故形态。
安全工程技术科学
贝叶斯网络在消防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陈长飞, 白国强
2018, 28(6): 97-10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7
摘要
(
267
)
PDF
(1769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消防系统的可靠性,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原理,提出消防系统可靠性的贝叶斯分析方法;根据对消防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分析,确定贝叶斯网络节点,并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节点概率;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例,建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不同启泵方式下的贝叶斯网络,计算并比较不同的启泵方式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低压压力开关常开触点与压力开关常开触点串联组成“与”门电路控制启泵的方式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可靠性较高;通过贝叶斯方法研究消防系统的可靠性更为合理,可为消防系统设计提供有益指导。
浅海输气管道坠物碰撞动力响应分析
骆吉庆, 姚安林, 何莎, 周雪, 王小梅, 刘易思
2018, 28(6): 103-10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8
摘要
(
195
)
PDF
(1674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研究浅海输气管道坠物碰撞损伤过程,从简化解析法和数值分析法2个角度对浅海输气管道坠物碰撞损伤过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在简化解析法中,采用非完全弹性碰撞理论-动量守恒定律计算方法,计算坠物冲击荷载;依据布辛尼克斯法分析冲击荷载在土体中的传递,采用衰减系数分析冲击荷载在混凝土层中的传递,进而计算管道在坠物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在数值分析法中,用Workbench 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浅海输气管道坠物碰撞的动力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冲击荷载分布规律与布辛尼克斯法得到的相似,但衰减的速度更快;由于覆土层和混凝土防护层吸收了碰撞的大部分能量,冲击荷载对管道的影响范围有限。
风载荷作用下大型敞口储罐变形响应分析
郝笑笑, 胡瑾秋, 刘文才, 牛蕴
2018, 28(6): 110-11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19
摘要
(
192
)
PDF
(2019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储罐结构安全性设计水平,以10万m
3
的大型变壁厚钢制储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三维仿真模型,分别进行基于《建筑结构载荷规范》的平均风作用下的储罐结构静力学位移计算分析,以及脉动风荷载作用下储罐的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并将静力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基本风压为1 000 Pa的条件下,120 s脉动风激励时程内储罐的最大径向位移瞬时峰值为7.76 mm,近似为平均风作用下静力分析结果的2.2倍;此外,储罐不同典型位置节点处的位移风振系数差异性不显著,储罐设计中可将储罐的整体位移风振系数取为2.2。
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的云模型及应用
蔡逸伦, 阳富强, 朱伟方, 宋雨泽
2018, 28(6): 116-12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0
摘要
(
189
)
PDF
(1595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科学判定化工工艺本质安全等级,选取压力、温度、物料量、易爆性、可燃性、毒性、反应性7个工艺参数,建立基于云模型的化工工艺本质安全评价模型。将化工工艺参数量值及分级标准转化为正态云分级标准,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以模糊子集B的最大隶属度原则为依据,判定各条工艺路线的本质安全等级,并求出对应的本质安全系数;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4条合成路线为例进行分析,所得分类结果与本质安全原型指数(PHS)、本质安全指数(ISI)、i-Safe 指数法的判定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判定化工工艺本质安全等级,为工艺路线的选取提供依据。
CFRP增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锚固措施
徐俊艳, 李贵炳, 郑彬彬, 史俊伟, 董羽
2018, 28(6): 122-12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1
摘要
(
197
)
PDF
(4849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在节点处锚固体系的研究及确定性结论很少,ACI440.2R规范仅给出了概念性的锚固措施;《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虽然提出了定量的锚固措施但缺乏理论支撑和试验支撑。为确定梁柱节点处CFRP具体的锚固措施,对粘贴CFRP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分别采用体内和体外锚固、并采用悬臂梁分级加载的试验方法研究锚固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现行规范的锚固措施无法保证结构加固后的安全;机械锚固方式锚固CFRP是可靠有效的;夹具的尺寸及刚度对锚固效果有显著影响,夹具的趾部长度不宜超过100 mm;体外锚固不破坏原结构并能提高柱的抗剪能力,在结构加固时宜优先采用。
煤体吸附CH
4
及CO
2
热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林海飞, 蔚文斌, 李树刚, 严敏, 白杨
2018, 28(6): 129-13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2
摘要
(
221
)
PDF
(1509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煤吸附CH
4
和CO
2
热力学机制,选取新疆硫磺沟的煤样进行不同温度下的CH
4
和CO
2
等温吸附试验,利用Langmuir、Freundlich、D-R吸附理论模型对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基于吸附势能理论研究煤样吸附CO
2
和CH
4
的热力学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吸附CH
4
和CO
2
曲线均符合Langmuir、Freundlich、D-R模型;CH
4
和CO
2
吸附势能均随着吸附量增大而降低,其等量吸附热和吸附熵变均随着吸附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且CO
2
的吸附势能、吸附热、吸附熵变均大于CH
4
;CH
4
和CO
2
吸附熵随温度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其吸附势能不仅受表面力场影响,也受吸附焓和吸附熵的影响;CO
2
等量吸附热受分子间竞争及微孔填充的影响。吸附热力学参数能用来表征煤体吸附特性,可从热力学角度揭示煤体表面竞争吸附的实质。
基于CRM的障碍物椭圆评价面的构建方法
魏志强, 葛飞, 王仲,, 李娜
2018, 28(6): 135-140.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3
摘要
(
215
)
PDF
(2849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进精密进近航段内障碍物评价方法,提出基于碰撞风险模型(CRM)的障碍物椭圆评价面的构建方法。首先,利用CRM计算精密进近航段各位置处碰撞风险概率,椭圆拟合概率为 1×10
-7
的点,构建椭圆评价面;然后,以某典型机场为例,分别使用障碍物椭圆评价面、障碍物评价面(OAS)评价典型障碍物,并对比其评价结果;最后,利用CRM验证障碍物椭圆评价面的可靠性。结果表明:OAS的评价结果较保守,运用新构建的障碍物评价椭圆面能在满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机场精密进近航段空域利用率。
隧道盾构施工关键风险因素辨识研究
李蒙, 龚雨洁, 余宏亮
2018, 28(6): 141-146.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4
摘要
(
245
)
PDF
(1542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准确辨识隧道盾构施工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一种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方法。向4个城市隧道盾构施工项目发放共378份问卷,收集受访者对隧道安全风险总体分布的看法;基于EFA从36个风险因素中提取7个公共风险因素,并运用SEM检验隧道盾构施工安全性与7个公共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假设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所建立的SEM模型进行验证;运用路径系数描述各个风险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盾构机(TBM)的进洞和出洞的风险对地铁施工安全的影响最大;用该方法可确定隧道盾构施工中主要的风险因素,为改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旋风除尘器内生物质飞灰颗粒浓度分布特性研究
姚锡文, 许开立, 张秀敏, 徐青伟, 李力, 李季硕
2018, 28(6): 147-15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5
摘要
(
237
)
PDF
(1749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于生物质气化站旋风除尘器内飞灰颗粒的浓度较高且难以测量,其分离效率与高温强旋湍流场密切相关,为获得其内部飞灰颗粒的浓度分布特性,研究分离效率与生物质燃气温度及其速度的关系,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结合气化站旋风除尘器的特点建立仿真模型;然后以气化炉产出的高温燃气为研究对象,应用气体-颗粒耦合模型对风流-飞灰的耦合运移情形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旋风除尘器环形空间内出现“顶灰环”现象;筒体空间对飞灰的分离能力明显优于环形空间;锥体和筒体内颗粒浓度分布曲线为两边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燃气温度升高,飞灰在同一径向位置的浓度升高;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有随燃气进口速度的增加而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安全社会工程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塔吊安全思考
赵挺生, 周炜, 徐凯, 贺凌云
2018, 28(6): 153-159.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6
摘要
(
213
)
PDF
(1891KB) (
7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背景下的塔吊安全管理,运用系统思想研究塔吊安全。首先,分析塔吊系统特征,明确塔吊安全系统构成要素;然后,基于RASMUSSEN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塔吊安全系统层次体系,包含监管机构层、塔吊参与单位层、施工现场管理层、现场人员层、环境与设备层等5个层次;其次,通过文献调研、事故分析和专家访谈,系统地识别56项塔吊安全影响因素,并利用Accimap建模技术建立广义塔吊安全Accimap模型;最后,进一步分析塔吊安全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机制。结果表明:塔吊安全是多层次多维度因素的耦合结果,受层间反馈、退化现象和动态环境影响。塔吊安全管理应遵循竖向整合思想,关注因素交互路径,采取系统性的干预和控制手段。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引起无形损失分类体系研究
张建设, 申雪梅, 李瑚均, 罗春阳
2018, 28(6): 160-165.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7
摘要
(
218
)
PDF
(1548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科学合理评价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的无形损失,基于企业无形资产功能降低导致无形损失的观点,界定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引起的无形损失的含义;从个体和组织2个角度对无形损失进行分类,阐述无形损失子项的内涵;构建无形损失构成体系,并通过事故案例对该体系开展实际应用。研究表明:所构建的安全事故无形损失体系能充分描述事故对施工企业造成的间接负面影响,对企业安全事故影响评价有指导作用。
公共安全
基于多算法协作的航班运行风险辨识研究
王岩韬, 赵嶷飞
2018, 28(6): 166-172.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8
摘要
(
211
)
PDF
(1823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使用单一算法难以大幅提升航班运行风险辨识精度的问题,首先详细分析航班运行工作流程,筛选出重要评估指标15项,精选X航100个航班案例作为数据样本,使用粗糙集理论约简得到9个风险核心指标;然后选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2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风险辨识模型计算风险等级,并将其与基于模糊算法的X航风控系统运算结果对比;进而,依据各算法优缺点,构建多算法协作模型;最后使用G航和N航日运行数据检验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对低风险分辨效果最好;SVM对中高风险辨识能力最强;用所构建的多算法协作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率最高可达95%。
GRA-SPA熵权决策模型在冲击地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史俊伟, 孟祥瑞, 吴昌友, 贾晓珊
2018, 28(6): 173-178.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29
摘要
(
359
)
PDF
(1508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量化评价冲击地压风险,运用灰色关联(GRA)和集对分析(SPA)相关理论,构建基于GRA-SPA的熵权(EW)多属性决策模型。将各指标与危险等级通过建立集对,确定联系式,计算绝对关联度及综合联系度;采用EW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最佳和最差方案同一度矩阵,得到综合评价集,确定评判等级;选取某典型煤矿的5个工作面,评价各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风险。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评价对象各指标因子的同一性、差异性和对立性,将联系度系数量化,并通过EW多属性决策凸显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灾害链网络模型构建与评价
李晓璐, 于昕明, 雷方舒, 郗艳红, 毛军, 朱广宇
2018, 28(6): 179-184.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30
摘要
(
228
)
PDF
(1673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帮助决策者在发生灾害事件时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提出城轨系统灾害事件集的提取方法;基于城轨事故历史数据,通过共现矩阵的构造和Jaccard指数的计算,构建灾害链有向网络模型;然后,针对给出的灾害链网络,结合复杂网络统计指标,定量评价其节点和边的重要程度。利用历史事故数据,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灾害链网络模型能客观反映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网络的边和节点的重要度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多情景模式下应急资源精益配置模型与算法
冯, 春, 廖海燕, 田小强, 张, 怡
2018, 28(6): 185-191. do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8.06.031
摘要
(
249
)
PDF
(2230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综合救灾能力,利用情景建模法构建不同的灾害情景;在应急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以最大化应急救援社会价值为目标,并兼顾分配公平,建立应急资源精益配置模型,主要包括储备库选址与规模设置、不同灾害情景下的物资分配方案制定;利用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模型,并通过数值案例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有助于实现有限应急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用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能够求得模型的最优解,为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