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安全科学理论与安全系统科学
    STPA与24Model的对比分析
    宋炜, 傅贵
    2023, 33(6):  1-1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172
    摘要 ( 387 )   HTML ( 5 )   PDF (2046KB) ( 2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完善和发展事故致因理论,从基础理论、相关定义、分析过程和分析难度4个方面,对比分析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与“2-4”模型(24Model),并分别进行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都有很强的理论基础;24Model和STPA总体依照线性模式展开,部分元素可得到对应。STPA的研究对象为系统中的损失,更擅长系统交互研究,研究复杂程度较高,研究误差较大,更适用于单起事故分析;而24Model的研究对象为组织中的事件,事故原因划分更加明确与通用,分析过程简单,研究误差较小,在单起事故和多起事故分析中均可使用,两者都具有较好的拓展性。在应用方面,STPA能够明确指出系统内危险源与损害的联系,但应用过程复杂,致因因素分析主观性强,缺乏对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的研究;24Model原因分析结果全面,应用步骤明确,但缺乏对组织间的交互和设计缺陷分析。

    安全社会科学与安全管理
    一种安全文化新概念模型及其评价应用
    陈伟炯, 韩伟佳, 李新, 康与涛, 焦宇, 冯祥
    2023, 33(6):  11-1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915
    摘要 ( 363 )   HTML ( 4 )   PDF (1778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船舶制造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依据安全文化定义和客观实际,融合安全价值观(SV)与人-机-环境-管理系统(MMEMS),提出一种安全文化新概念模型,即SV-MMEMS模型。基于该模型的SV、人、机、环境、管理5个维度,调查W船企,经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等数据处理,构建由5个维度、14项一级指标、33项二级指标的船舶制造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软件AMOS构建安全文化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以及安全文化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路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5大要素两两之间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关系,以SV为核心,与MMEMS各要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66、0.553、0.720、0.839,归一化后占比为26.6%、19.2%、25.0%、29.2%;为该船企安全文化建设提供进一步改进的路径和程度依据。SV-MMEMS在企业和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方面具有可观的开发应用前景。

    基于NLP的煤矿事故原因分类研究
    张江石, 李泳暾, 冒香凝, 胡馨月, 潘雨, 王梓伊
    2023, 33(6):  20-2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416
    摘要 ( 366 )   HTML ( 7 )   PDF (10019KB) ( 1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提升分析和处理煤矿事故文本的效率,融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与事故致因模型,构建一个自动化的事故原因分类框架。首先以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为事故分类依据,分析87份煤矿事故调查报告,得到煤矿事故原因分类框架,构建每类事故原因的语料库;然后利用NLP技术分别处理语料库中各类原因文本,将其用于训练fastText模型,自动识别事故原因文本并分类;最后对比分析fastText模型与TextCNN等其他3种经典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共得到21类事故原因和6 684条训练语料,训练后的fastText模型对煤矿事故原因分类的识别正确率能够达到98.92%,综合性能优于其他3种分类模型。基于24Model和NLP技术开发的事故文本挖掘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处理事故文本信息,进一步细化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原因,便于进行事故案例学习和统计分析。

    风险动物园(Ⅰ):基于隐喻理论的风险图谱构成与表征
    佟瑞鹏, 胡向阳, 和杰花, 孙宁昊
    2023, 33(6):  27-3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530
    摘要 ( 264 )   HTML ( 10 )   PDF (6261KB) ( 2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强对风险事件的理解与管控,利用隐喻理论深入探索风险图谱的构成要素与表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风险事件隐喻的特点,基于风险矩阵的方法原理,把风险图谱划分为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金丝猴事件以及大白兔事件4个象限。在考虑风险事件产生的特殊机制和管理者的态度与行为时,补充“龙王”事件和“大白鲨”事件,以及“纸老虎”“大白象”“恐龙”“鸵鸟”等系列隐喻,共同构成风险动物园图谱,并从风险管理和风险本体2个视角,讨论风险动物园的图谱解析和应用。结果表明: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除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外,风险评估者的知识维度也至关重要;同时,风险事件在发展过程中,事件属性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最后,基于流程管理理论提供一个风险动物园图谱的应用普适性流程框架。

    立足文化自信的油气管道行业特色安全管理研究
    张利亚, 孙宁昊, 丁俊刚, 佟瑞鹏
    2023, 33(6):  35-4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220
    摘要 ( 188 )   HTML ( 1 )   PDF (1886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善企业安全氛围、增强安全软实力和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立足文化自信,通过理论阐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晰“道法术器势志”的理论内涵并挖掘其中管理智慧,得到本质层、方法层、实操层、工具层、势能层、实现层、循环层等安全管理的7个层面。探究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影响机制,阐述“四不伤害”重要理念的内涵,梳理文化自信演进脉络,说明文化自信对增强安全软实力的指导价值,构建特色安全文化理论体系与框架,并结合实践说明7个层面涵盖的内容。结果表明:特色安全文化理论框架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能够指导能源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实践;后续研究将推动理论框架在其他行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于APRIORI算法的安全本科模块化课程内容优化
    赵伟, 韦忠飞, 王凯, 佟瑞鹏, 王亮, 宋亚楠
    2023, 33(6):  41-4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402
    摘要 ( 172 )   HTML ( 0 )   PDF (2415KB) ( 1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多方面的技术性实用人才,探究课程内容重复带来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统计分析某校安全工程专业28门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的重复性,构建相关数据集,进而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课程的关联性数据,关联规则涵盖课程的所有重复知识点,之后基于计算结果给出可能原因及相应影响,同时与其他课程教授内容对比,分析此类问题的普遍性,并给出降低课程内容重复度的基本方法。结果表明:安全专业交叉性强,使得教材内容易出现重复,统计样本中共有41个知识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教学大纲知识点与课程之间共有10条单项集强关联规则,涵盖11门课程,支持度和置信度都在较高水平,显示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强相关现象;课程重复性高主要由教学设计不合理、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可通过优化课程衔接、突出内容特色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等途径解决。

    安全工程技术
    辐射对流散热下大尺寸三元锂电池热模型
    贺元骅, 赵逸明, 张俐恒, 王之媛, 黄江
    2023, 33(6):  49-5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941
    摘要 ( 225 )   HTML ( 4 )   PDF (6866KB) ( 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精准界定热失控发展过程中锂电池热聚集特征,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热滥用引发的大尺寸三元锂电池热模型。首先,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明确电池热模型中的加热片产热量Qe、化学反应产热量Qf、电能释放产热量Qj和环境散热量Qd这4个热量参数,进而基于物理热量计算公式(Q = CMΔθ)和集总参数法,构建大尺寸三元锂电池由热滥用引发的热模型;其次,对模型参数获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4个热量参数对电池热累积变化的重要度;最后,结合试验数据,将研究区间以点(ti,θi)进行分区,确定表面传热系数h的值,进一步验证辐射对流散热下热失控锂电池热模型。结果表明:总产热量Qw为 12.88×105 J,总散热量Qd为 6.60×105 J,其中,辐射散热量为2.91×105 J,对流散热量为3.69×105 J,利用热模型计算出的热量理论预测热失控峰值温度θp,与试验结果契合度较好,明确锂电池热失控发展过程中的热量聚集特征。

    综掘面抽风口调控下的旋流风幕降尘优化
    龚晓燕, 张浩, 陈龙, 费颖豪, 王天舒, 牛虎明
    2023, 33(6):  56-6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458
    摘要 ( 217 )   HTML ( 0 )   PDF (13544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煤矿综掘面粉尘防治技术水平,通过旋流风幕与抽风口的协同作用优化风流减少粉尘聚集,改善工作面通风环境。将附壁风筒和自主研制的风流调控装置相结合,设计混合式通风下的旋流风幕与抽风口风流调控系统。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附壁风筒条缝宽度、轴径风量比和抽风口口径、偏转角度单参数变化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其次,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求解得到司机及行人位置粉尘双目标优化的最优调控方案;最后,分别通过数值模拟和搭建的调控降尘试验平台测试验证最优方案优化效果。结果表明:调控后司机位置粉尘质量浓度降低41.5%;回风侧行人呼吸带平均粉尘质量浓度降低64.2%,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的降尘优化效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旋流风幕与抽风口综合降尘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迁移学习算法的深部爆破振动速度预测
    张西良, 焦灏恺, 李二宝
    2023, 33(6):  64-7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337
    摘要 ( 209 )   HTML ( 2 )   PDF (4004KB) ( 1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预测深部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针对深部爆破振动速度预测中存在的样本量小、数据分布同浅部爆破不同的问题,将浅部地下矿山爆破数据中有用的知识迁移至深部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中,提出一种逻辑回归迁移学习算法(LR-TrAdaboost),提升模型的样本容量及预测准确率;以某铜矿深部爆破振动速度预测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铜矿27条深部爆破数据以及梅山矿等5个地下金属矿204条浅部爆破数据,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回归迁移学习算法(TrAdaboost-R2)以及LR-TrAdaboost算法分别进行预测和对比。结果表明:3种算法的模型分数分别为0.24、0.38、0.81,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152、0.107、0.06,LR-TrAdaboost算法预测误差相比SVR、TrAdaboost-R2分别降低了60.5%、43.9%;同时,LR-TrAdaboost在迭代次数为50时已经收敛,而TrAdaboost-R2在迭代次数100次后才收敛,收敛速度前者是后者的2倍;LR-TrAdaboost算法的预测性能更好。

    基于FRAM的煤矿生产系统应用
    郭进平, 马卓远, 孙寅峰, 韩欣亚
    2023, 33(6):  73-7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373
    摘要 ( 170 )   HTML ( 0 )   PDF (2785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煤矿生产系统中因人、组织和技术交互影响所造成的系统复杂性增加,导致传统线性分析方法难以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出一种定量化的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首先改进FRAM方法,通过事故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结果确定功能可变性概率,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数据间的潜在关系,以此达到量化系统可变性的目的;然后以煤矿生产系统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96起重、特大煤矿事故的调查报告和煤矿生产特点,建立具有14个功能的煤矿生产FRAM模型;最后采用改进的FRAM方法,找出煤矿生产系统功能模块间的非线性耦合共振链条及其事故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前的安全检查落实不到位对系统造成恶劣影响;场景性能条件越差,越易造成更多的关键耦合,导致共振现象产生。

    基于Faster R-CNN的海底管道智能检测方法
    俞进, 唐建华, 神祥凯, 刘金海
    2023, 33(6):  80-8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360
    摘要 ( 191 )   HTML ( 3 )   PDF (8287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海底管道缺陷及组件的检测精度并实现智能化海底管道安全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海底管道智能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基值校正和分段映射-伪彩色化方法,将漏磁检测信号转化为伪彩色图,以增强漏磁信号的关键特征;其次,基于多模态数据增强来提升检测模型的泛化能力;然后,基于多模态数据增强后的样本训练改进的Faster R-CNN网络,建立最优的智能检测模型;最后,以试验场和渤海在役管道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平均检测精度可达93.8%,相较原始的Faster R-CNN算法提高8%,且平均交并比达到0.75,能够精准地实现海底油气管道多目标检测,保障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罗振华, 郭俊涛, 韩建强
    2023, 33(6):  88-9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860
    摘要 ( 155 )   HTML ( 2 )   PDF (2014KB) ( 1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评价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减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施工安全,提出基于组合赋权和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国家规范和项目资料,初步识别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再利用德尔菲法优化风险因素,建立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组合数有序加权(C-OWA)算子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而结合云模型确定风险评价等级;最后,基于某装配式地铁车站项目验证上述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项目评价等级为较低风险,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人员和施工技术的风险等级为中等,在采取安全防控措施时应重点考虑。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破断煤体力学响应及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刘玉冰, 王恩元, 张东明, 李铭辉
    2023, 33(6):  105-11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428
    摘要 ( 139 )   HTML ( 0 )   PDF (12449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破断区域煤体的力学及渗流特性,利用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分析破断煤体破坏后的内部裂隙分布情况,获得不同中间主应力下破断煤体的强度特征、渗透率演化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破断煤体呈现出脆-延性破坏特征,随着中间主应力的增大,峰值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破断煤体的渗透率在临近破坏前并未出现大幅增长,在进入峰后阶段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峰前阶段变化更为明显;破断煤体破坏后的裂隙形式以剪切裂隙为主,宏观剪切破裂面呈现非对称分布特征。应根据现场煤层破断区域构造应力和裂隙结构的变化,调整煤层破断区域瓦斯抽采或破碎煤岩巷道注浆加固方案,保障深部煤炭安全开采。

    基于RS-RBFNN的邮轮建造物资物流集配风险预警
    谢露强, 徐靖, 王海燕
    2023, 33(6):  114-12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033
    摘要 ( 149 )   HTML ( 0 )   PDF (5623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邮轮建造物资物流集配层级复杂、耦合因素众多引起的产需脱节问题,提出一种粗糙集(RS)融合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的集成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基于物资物流集配风险因素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利用网络分析法(ANP)建立指标间相互依赖和反馈关系评价模型,并据此确定指标重要度;其次,采用功效系数法确定历史数据警情,并以此作为神经网络输出端;最后,利用RS作为RBFNN的前置处理系统,对某邮轮建造过程机电物资物流集配进行风险预警建模,并与RBF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和RS-BPNN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RS-RBFNN模型能有效简化神经网络结构,提高测效率和准确性,克服BP网络训练时间长、稳定性较差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弊病。

    起重吊装风险协同感知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
    张淦, 郭聖煜, 周晓洁, 董依梦, 吴迪, 肖天龙
    2023, 33(6):  122-12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237
    摘要 ( 201 )   HTML ( 0 )   PDF (6933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起重吊装指挥-操作交互的高风险场景下,单一类型装备(如传感器、智能摄像头等)难以实时智能地识别吊装风险的问题,研发集成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传感器设备的起重吊装风险协同感知智能装备(简称智能装备)。首先分析起重吊装过程中指挥人员和起重机的运动特征;然后针对起重机驾驶员的误操作行为风险,结合人-机不同的运动特征和工作需求,提出智能装备的风险协同感知方案;最后在实验室模拟场景下检验智能装备的风险感知精度和延迟时间。结果表明:智能装备能够协同感知起重吊装指挥-操作交互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发现起重机驾驶员的误操作行为并实时报警。智能装备在该过程中的风险感知精度为95.17%,延迟时间约为0.25 s。

    公共安全
    疫情背景下铁路旅客安全出行路径规划方法
    吕红霞, 刘坤, 蒋雪莹, 潘金山
    2023, 33(6):  128-134.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770
    摘要 ( 187 )   HTML ( 1 )   PDF (4482KB) ( 2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降低疫情期间旅客出行感染风险,助力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提出考虑实时区域感染风险的铁路旅客安全出行路径动态规划方法。首先,基于概率风险理论,将区域感染风险定义为区域疫情爆发概率和疫情影响程度的函数,考虑旅客交流强度、区域人口及流动性,评估区域感染风险;其次,综合考虑区域感染风险、旅行时间与旅行费用,运用Logit模型得到广义出行成本,将路网相邻服务节点间的广义成本作为网络边的权值,进而构建考虑旅行感染风险的铁路出行服务网络;最后,基于疫情背景下旅客出行需求与出行路径决策原则,建立以广义出行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铁路旅客安全出行路径规划模型,并运用Dijkstra算法求解。以衡水至北京的路径选择为案例,将所提方法与仅考虑旅行时间、旅行费用的路径规划方法进行对比,并分析各路径方案实际客流分担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铁路服务网络的旅客出行数据,利用所提方法可以评估疫情感染风险,且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感染人数存在显著相关性;旅行感染风险是影响旅客选择出行路径的重要因素,造成了广义出行成本显著增加,所提方法的路径规划结果与疫情期间旅客实际出行特征基本相符。

    强降雨下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演化推理研究
    陈伟, 田仪帅, 赵卓雅, 王艳华, 郭道远
    2023, 33(6):  135-14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383
    摘要 ( 177 )   HTML ( 2 )   PDF (6666KB) ( 2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强降雨易引发地铁车站施工安全事故,为揭示此类工程受强降雨的致灾机制,评价施工安全风险,结合蝴蝶结(BT)分析法进行演化,得到包含2个顶事件、27个中间事件、47个基本事件的安全风险事故树;基于贝叶斯网络(BN)理论,改进节点模糊多态化与直觉模糊化2个方面,得到优化后的直觉模糊多态贝叶斯网络(IFPBN)安全风险演化推理模型;以广州21号线地铁工程为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并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推理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相较于常规推理模型更为精准、高效;所构建的风险演化结构中,强降雨等级、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主体工程环境不安全状态是影响强降雨下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的重要宏观因素,应急组织混乱、安全意识缺乏与支护不稳定是重要微观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下客流分配方法
    周慧娟, 瓮冬阳, 李蓓, 吴文祥, 张蜇
    2023, 33(6):  144-151.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434
    摘要 ( 246 )   HTML ( 4 )   PDF (3262KB) ( 2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准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中断条件下的客流分布状态,提升轨道交通应急处置与决策水平,首先,综合考虑列车拥挤度和换乘行为等因素对乘客出行路径影响,构建基于乘客出行路径的阻抗函数,计算出行阻抗的均值和方差,设定选择有效路径的判定条件;其次,充分考虑乘客面对风险和不确定环境下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分析线路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策略,设定基于出行时间的内生参考点,计算乘客出行路径的累积前景值;最后,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中断下网络客流分配的Logit型随机均衡模型,利用连续平均算法(MSA)进行求解,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各路径上流量的加权分配,并以北京地铁5号线实际中断事件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各路段断面,该模型的客流分配结果与北京地铁断面客流的实际数据的误差率均在±10%以内,能够有效识别和掌握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且能够较为准确识别拥堵路段状况。

    基于YOLOv5s的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探测模型
    王喆, 李享, 杨栋梁, 刘丹
    2023, 33(6):  152-158.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532
    摘要 ( 256 )   HTML ( 11 )   PDF (6604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精准监控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及定位其空间分布,提出基于改进YOLOv5s网络的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目标探测模型。首先收集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图像,利用图像注释工具标注出目标探测数据集;然后将坐标注意力(CA)机制引入YOLOv5s的主干网络,增强模型的方向及位置信息感知,以精准定位出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起火点;最后以准确度、召回率、平均准确度为评价指标,在自建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测试。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5s模型整体性能提升,在城镇森林交界域火灾目标探测中,建筑物火灾平均精确度增加了0.8%,森林火灾则增加了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风险因素研究
    王艾迪, 邢莹莹, 张诗雯, 陆键
    2023, 33(6):  159-165.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618
    摘要 ( 190 )   HTML ( 1 )   PDF (1673KB) ( 2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的特点及其成因,收集1 721起危险品公路运输事故的详细资料,对数据进行清洗,在剔除无效、丢失的事故记录后,提取出6个直接风险因素及其包含的18个子因素,并将每个风险因素变量的属性值编码。利用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量化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经过归纳分析,找出35条有价值的关联规则,从中探究不同风险因素组合对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24%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发生在运载有24~39 t易燃液体的危险品货车上,13%的危险品运输事故涉及腐蚀性物质且事故后果为泄漏。对于事故类型,34%的危险品运输事故的事故类型为单辆危险品货车的翻车事故,且道路等级越低,翻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在低等级公路的危险品运输事故中,有38%发生在夜晚,原因主要是低等级道路平纵线形复杂,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和视线等条件均受到制约。

    考虑公共卫生事件下客流需求的高铁开行方案
    王越, 孟学雷, 秦永胜, 李依娜
    2023, 33(6):  166-17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410
    摘要 ( 158 )   HTML ( 0 )   PDF (2048KB) ( 1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高铁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问题,以防控期望最高、乘客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换乘费用最少和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以传染病防控政策下列车能力等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禁忌搜索-蜂群混合优化(TSABC)算法求解;利用Matlab程序,以武广高铁为例,验证模型与算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蜂群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更高的求解质量;相较于初始解的防控惩罚值,优化后的开行方案最优解降低28.90%,较非传染病防控条件下的开行方案降低40.53%,且总开行列车数减少21列。在防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在防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减少列车开行数量、压缩在高风险车站的停站和列车在相同风险等级车站停站等措施,可进一步优化开行方案。

    WSR-博弈赋权-后悔理论的气膜馆火灾风险评价
    李啸然, 陈昕, 谢中朋
    2023, 33(6):  174-18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592
    摘要 ( 141 )   HTML ( 0 )   PDF (2032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气膜馆火灾风险评价水平,及时识别火灾隐患,降低火灾风险,构建基于博弈赋权-后悔理论的火灾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计算指标主客观权重,利用博弈论思想确定组合权重,运用后悔理论评价火灾风险等级。根据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构建含4个一级指标与24个二级指标的气膜馆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证研究提出安全管理建议。研究表明:WSR理论适用于构建气膜馆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思想确定权重,使结果达到主客观平衡;基于后悔理论评价风险等级,综合定性与定量优势,侧重客观数据,规避行为偏好;基于WSR-博弈赋权-后悔理论模型,评价某气膜馆的火灾风险,评价结果为Ⅳ级,即较低风险,符合该场馆实际情况。

    防灾减灾技术与工程
    基于加速失效时间模型的企业停产与恢复时间研究
    杨丽娇, 刘岩, 蒋新宇
    2023, 33(6):  181-189.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0990
    摘要 ( 147 )   HTML ( 1 )   PDF (1995KB) ( 1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帮助企业制定灾后恢复对策,更好地应对灾害威胁,利用加速失效时间(AFT)模型,研究受灾企业停产与恢复时间的影响因素与模型参数。首先以恩施市2020年7月17日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基于实地调查收集到的377份数据样本,构建AFT模型;其次将影响企业停产与恢复的10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估算洪涝灾害情景下商业企业的停产与恢复时间参数;然后基于恩施市数据与已有余姚市数据,探究同一灾害下不同影响区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淹没水深、库存损失率、垃圾清运时间和灾前预警时间等是影响企业停产的主要因素。淹没水深、停水时间和库存损失率等是影响企业恢复的主要因素;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商业企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平均恢复时间最短。

    应急技术与管理
    城市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
    蒋俊, 陈妍, 贺钢锋, 高岳毅, 冯婧钰, 何海波
    2023, 33(6):  190-197.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446
    摘要 ( 325 )   HTML ( 9 )   PDF (2049KB) ( 2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客观评估城市应急准备能力,解决以往存在的数据采集规范性不足、评估方法主观性强等问题,开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首先,基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安全发展城市建设要求和省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内容,吸收联合国减灾署城市抗灾能力记分卡经验做法,建立评估指标池;然后,根据36个地区应急准备能力现状调研成果的统计分析,构建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2层级、6项一级指标、38项二级指标的评估体系和分级基准;最后,以A市为例,验证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6-38”评估体系对江苏省城市应急准备能力定量表征率超过80%;对A市的评估结果与A市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能客观反映出应急准备能力的整体水平,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职业卫生
    消防员职业安全健康风险及运动潜在调节效应:基于复原力相关生物标志物视角
    杨三军, 王昆, 孟昀晨
    2023, 33(6):  198-206.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344
    摘要 ( 242 )   HTML ( 0 )   PDF (2510KB) ( 2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从自然科学角度解释消防员在面临极端工作压力下造成心理塌陷或振作的成因,探究潜在的调节效应,首先,整理归纳消防职业压力对复原力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其次,借鉴不同特种人群在复原力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的成果,探寻构建与消防职业相适宜的复原力生物监测模型的路径;最后,从运动角度出发,阐释消防员是否在抵抗消防职业压力对复原力相关生物标志物产生的负面影响方面具有潜在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消防职业压力会打破复原力生物适应的平衡状态,对消防员职业安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与消防职业相适宜的复原力生物监测模型,需在借鉴不同特种人群指标选择的基础上,以适当生物标志物的平衡组合为基础构建;运动在促进神经内分泌稳态平衡、上调合成代谢、提高抗炎方面对复原力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良性发展具有潜在调节效应。

    人造石矽肺文献病例分析
    唱斗, 丁翠, 叶俏, 马骏, 王生
    2023, 33(6):  207-213.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2172
    摘要 ( 201 )   HTML ( 6 )   PDF (1946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降低我国人造石矽肺发病率,分析文献病例作业场所人造石成分、接触机会、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并提出预防人造石矽肺的发生应采取湿式作业、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综合措施。结果表明:作业场所干式作业、结晶型二氧化硅质量浓度超标,无通风除尘、个体防护措施是引起人造石矽肺的主要原因。2010—2019年,西班牙、以色列、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分别报道了本国人造石矽肺病例,共计131例。随着人造石的大量生产加工和使用,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文献病例多集中在30~50岁,工龄在10年以上,且均为男性。很多病例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有时临床特征与X线胸片改变不一致。工作场所人造石中结晶型二氧化硅含量均在70%以上,粉尘质量浓度均超过其本国的职业接触限值。工作时多采用干式切割,无通风除尘等防尘措施,且大多没有佩戴合格的呼吸防护用品。

    灭火防护服贝叶斯建模与热防护性能影响分析
    刘纪坤, 马传丽, 杨杰
    2023, 33(6):  214-222.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741
    摘要 ( 124 )   HTML ( 0 )   PDF (5485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灭火防护服传热参数对热防护性能的作用机制,结合贝叶斯推断,构造灭火防护服传热参数与热防护性能指标的概率回归关系。基于表征灭火防护服“环境-服装-空气层-皮肤”传热过程的时变微分方程组,提取影响热防护性能的传热参数;利用贝叶斯推断方法,构造织物传热参数与热防护性能指标的概率回归模型,分析传热参数对热防护性能影响的权重大小以及概率分布信息,并进一步借助交叉检验验证所提贝叶斯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显热容、织物厚度与烧伤时间近似呈正相关关系,热传导率与烧伤时间近似呈负相关关系;此外,织物厚度对热防护性能的影响显著大于显热容以及热传导率。该模型能反映不同织物参数对皮肤烧伤指标的影响程度,实现织物参数对热防护性能影响的有效量化评价。

    矿用通风服对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影响试验研究
    游波, 王思奇, 韩巧云, 毛聪, 杨芯宇
    2023, 33(6):  223-230.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3.06.1171
    摘要 ( 168 )   HTML ( 2 )   PDF (12369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矿用通风服对人体热生理的影响效果,探究不同环境温度、人体劳动强度、矿用通风服管路结构及通风量与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关系,基于人工环境试验舱以及试验测量仪器,开展真人受训试验,收集记录试验数据,分析在36种不同工况下3种不同管路结构矿用通风服的人体热生理变化情况,结合双变量相关分析功能,寻求3种管路结构下不同环境温度、服装通风量、劳动强度3因素与人体热生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通风服衣内微空间的风量分布均匀性为横向型>混合型>竖向型。针对整体效果而言,在同一工况下,管路结构影响显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横向型、混合型和竖向型;环境温度主要影响平均皮肤温度与心率,通风量主要影响收缩压与舒张压,劳动强度主要影响出汗量。

    书评
    基于预防控制思维加强风力发电安全管理——评《风电安全风险分析及预控措施》
    贾婷婷, 邵伟明
    2023, 33(6):  232-232. 
    摘要 ( 118 )   HTML ( 1 )   PDF (1355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计算机安全技术智能化发展趋势思考——评《计算机网络安全原理》
    刘晓荣, 顾润龙
    2023, 33(6):  234-234. 
    摘要 ( 77 )   HTML ( 2 )   PDF (1740KB) ( 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